○謝心紅
20多年前的一個早晨,有一對老人向著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故鄉,深情地望了最后一眼,然后便隨著他們的幾個外孫踏上了進城定居的旅程。
這兩位老人就是我的外公外婆,大山深處的柳林鄉是他們的故鄉。
那天,外公外婆起得很早,為的是再看看他們所熟悉的一切。兩位老人平時是很少閑逛的,可是這次卻破例地繞村子轉了一圈,用那雙走慣了山路的腿,再踏一踏鄉間的羊腸小道,他們真希望能把所有的景物都封存在腦海里,哪怕是奔流不息的河流,哪怕是自由飛翔的小鳥,哪怕是房前屋后的樹木……但這些看似平淡的一切,現在對他們竟是那么的重要。
但外公外婆再留戀故鄉,也還是離開了。他們來到陌生的城市,盡管走路、購物、就醫、娛樂、起居都比從前方便多了,但老家那朝夕相處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卻在他們腦海里打下了深深烙印,再也揮之不去。在縣城生活的那些年,無論見到老鄉,還是跟鄰里交談,只要一提到柳林,他們就眉飛色舞,津津樂道。可等他們意識到早都此一時彼一時了,又每每流露出憂傷的表情。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不難看出,他們總想有一天能重歸故里,親身感受一下故鄉的變遷。然而,他們最終卻沒能實現這個愿望。
母親從小就對我們說,早在民國時期,外公外婆由于在四川窮得活不下去了,便逃荒來到柳林安家落戶。先前的時候,除了背靠大山外,什么也沒有,但他們堅信,有山有水有土地,再加上勤勞,就能生存下來。于是便挖些小塊的旱地,種些蔬菜,養些家畜,并就地取材蓋起了茅屋,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隨著時代的變遷,故鄉慢慢變得有人氣了。鄉親們靠著力氣和勤勞,靠著天時與地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起來。如今的故鄉,讓我陌生的事物真是太多了。而這種陌生讓我感到一種振奮,讓我對故鄉人民的建設成就頓生敬意。我腦海中那些曾經的印記,早已被故鄉人民搶抓各種發展機遇,完全徹底地改變了,很難找到一處從前的模樣。
如今的白河口——柳林老集鎮的一磚一瓦,已經全部沉入寂靜的水底,曾經的繁華隨著龍背灣水庫蓄水的上升凋謝于歷史的長河中,而取而代之的洪坪---柳林新集鎮則以昂揚向上的姿態,巍然屹立在鄂渝交界的大巴山深處。
站在洪坪汪家梁子俯瞰新集鎮的全貌,新集鎮建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特色地形地貌,沿河分為“兩岸三區”,一橋飛架南北,將行政服務辦公區、文教區、商貿居住區有機地連接在一起,頗有點“武漢三鎮”的味道。和老集鎮建筑風格不同的是,新集鎮皆為徽派建筑,飛檐翹角,雕鏤精湛,錯落有致,古樸典雅。移民戶家里大都買上了各種家用電器,人們的交流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電話、手機等基本普及,不少家庭還有了小車、電腦,交通、通訊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我去了鄉中心學校,朗朗的讀書聲撲面而來。郁郁蔥蔥的綠化帶里“我從這里起航”、“書山有路勤為徑”等石刻文化為校園增添了四溢書香,新建的教學大樓和教師周轉房整齊排列,學生公寓、餐廳禮堂、球場跑道等標準規范。學校還依托當地自然資源,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在70多平米的展示墻上,懸掛著堵河源特有的珍稀動植物圖片、學生剪紙、師生書畫作品等。室內陳列著堵河源特有的奇石、八十年代的農具、生活用品,七十年代的筆墨紙硯,彰顯著歷史傳統文化的魅力,真是琳瑯滿目,異彩紛呈。
這里只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而我的出生地——民主村,離鄉政府還有20多里。現在的民主村,也已經找不到先前的影子了。居住在這里的鄉親們,似乎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享受。前幾年剛剛建起的磚瓦房,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大都推倒重建,住上了一幢幢歐式風情的別墅洋房。村前的曬谷場,也變成了停車場。有些家庭的院落里,還建起了花園或涼亭,種植各種花卉和藤蔓植物,夏日里,涼風習習,雅致安靜,在綠蔭下或看書、或繡花、或拍古今,那便是生活的明媚。
傍村而過的那條小溪,村民曾經吃的用的都在這里。可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自來水,去小溪洗滌的人也很少。村莊的自來水就在不遠處的山洼里,挖了一個幾米深的水井,四周再用水泥石塊漿砌抹光,用水管往村里布下,送到各家各戶,任其四季流淌,清泉直下,甘甜有味。
為了使日子越過越好,村里的青壯年幾乎都到外面打工去了,而留下來的人也沒閑著,他們除了種好菜園,保證日常用度外,再就是響應黨和政府號召,打造“一鄉一品、一村一品”,集中精力種烤煙、興藥材。聽鄉親們說,如果風調雨順,種煙興藥不亞于打工,甚至還來錢更快。
故鄉自古以來就人心善良,民風淳樸,大巴山和堵河源一個堅韌一個柔情,滋潤著一代又一代柳林人。堅守大山,鄰里即是至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愛親在這里蔚然成風,作為全國道德模范劉學舉不是孤立存在的,柳林鄉還有很多很多個劉學舉。
大山總是那樣驕傲地挺立著,小溪的水也不停地流淌著。這山、這水,一起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見證了世事的變遷,曾經為了生存,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親們,恐怕連做夢也沒想到,鄉村的變化竟是如此的迅速,如此的新穎,如此的真切,放眼望去,他們腳下的這片熱土,他們生存的自然環境,簡直就像一個如詩如畫的花園,穿行其中,走走古道,看看山林,聽聽水聲,拉拉家常,想想心事,便是最好的去處。
遠在天國的外公外婆,你們聽到了嗎?你們看到了嗎?這就是你們曾經生活過的故鄉,這就是外孫代你們感受到的故鄉的變遷,這就是伴隨著共和國一起成長壯大的柳林。(今日竹山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