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從醫歲月,他把工作當事業;6000多個日日夜夜,他把服務當使命。平凡崗位的多年磨練,練就了他的“火眼金睛”,他用精湛的技術為臨床診斷保駕護航,讓各種疾病纖毫畢現!他就是默默耕耘在黑白影像世界里的“讀片人”——縣人民醫院放射科技師陳國棟!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這是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也是陳國棟一直恪守的工作座右銘。工作中,他心里總是裝著病人,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
2018年1月的一天,一位肝癌患者找到陳國棟說:“陳大夫,聽說你們這里能做微創手術,你能不能幫忙看看我能不能做,哪怕只拖到辦完孩子的終身大事也行啊!”眼前這位被疾病折磨得骨瘦如柴的患者,讓陳國棟的心猛地震了一下。作為一名醫生,他何嘗不知道這種疾病的治療手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基于患者強烈的生存愿望,他反復研究其病情后認為,雖然當前的治療手段很有限,愈后情況也較差,但仍有希望通過治療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于是他及時聯系了上級醫院的專家,邀請他們前來會診。最后通過專家們的會診,決定盡最大努力幫助這位患者圓夢。陳國棟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經過數小時的精細手術,患者的病情最終得到控制,術后第7天復查病情穩定后順利出院。
陳國棟的日記本扉頁上寫有一句話——“德為醫之本,無德不從醫。”他是這么寫的,也是這么做的。多年來,不管貧窮富貴,無論長幼妍媸,他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斷,盡量讓病人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錢。多少個深夜,他被急診電話驚醒;多少個輪休時間,他被緊急“召回”!不管是雷電交加還是風寒雨雪,他都快速就位,從無例外!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陳國棟清楚地知道,僅有一顆敬業、仁慈的心還不夠,還需要過硬的技術和扎實的理論功底。為此,在工作之余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專業技術,參加學術會議,虛心請教交流,熟練掌握了當前最新的影像學動態知識。經過多年的潛心向學,他率先在我縣成功開展冠狀動脈、頭頸部動脈以及腹腔動脈CTA技術和肝癌介入治療等新業務、新技術,并積極參與心腦血管造影及支架的植入手術,使以前只能到上級醫院才能做的檢查和治療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在放射科從醫18年,陳國棟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他得出的診斷與臨床符合率高達90%,很多患者慕名而來,就是為了讓他看一眼片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