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一個工作隊就是一個戰斗班,我們都是沖鋒陷陣的戰士,要用‘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來鼓舞我們勇奪雙臺鄉扶貧攻堅戰的勝利!”近日,在雙臺鄉扶貧攻堅指揮部例會上,縣委組織部委派駐該鄉駐村幫扶片長龍世成正在與大家分享井岡山黨性教育培訓學習心得。
去年7月,縣委組織部委派龍世成擔任雙臺鄉駐村幫扶片長、雙臺鄉扶貧攻堅指揮部副指揮長,掛職雙臺鄉黨委副書記。雖然剛任職半年,但是他卻憑借著對扶貧工作的真心、真情和真功練就了“數據一口準,政策一口清,作風一身硬”的真功夫。
“農村娃干農村事,我這是專業對口”
組織派龍世成到全縣5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雙臺片區擔任片長,是經過深思熟慮過后做出的決定,領導和同事都認為他責任心強,協調能力好且善于做群眾工作。在組織找他做分工談話時龍世成說:“農村娃干農村事,我這是專業對口。”
雙臺鄉是全縣5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全縣10個省定深度貧困村,雙臺鄉就有2個,省定重點貧困村4個,2014年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14戶6803人,貧困發生率37.8%,比全縣高1.8個百分點,且該鄉還承擔著十巫高速226戶征地拆遷任務。全鄉脫貧攻堅任務量大,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訴求多,幫扶責任重,鄉村干部工作壓力大。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面對紛繁復雜的形勢,龍世成決定先從摸清情況入手。“扶貧沒有捷徑可走,撲下身子,雙腳沾泥是唯一的辦法”憑著這樣的認知龍世成給自己定下了兩條標準,一是走哪兒都坐的下來,住的下來;二是當好戰斗員、服務員,不當司令員、指揮員。于是,下鄉前他給自己準備了兩個包,一個裝著各類政策文件、書籍和工作日志,一個裝著衣服、洗漱用品等生活用品。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從滄浪山下的羅家村到北星河頭的銀洞村,從三關腳下的界嶺村到攔魚河畔的漁塘村,龍世成跑遍了雙臺的14個行政村、88個村民小組的溝溝岔岔和村村寨寨。
功夫不負有心人。就是憑著這股實干的勁頭,龍世成寫滿了一本工作筆記。其中既有“全鄉圍繞中藥材、茶葉、食用菌、光伏四大主導產業,核桃、煙葉、山羊、大雞等四大農業特色產業,新建5個扶貧車間、42家專業合作社、115個扶貧作坊及120戶專業大戶。”等宏觀大數據,也有“關溝村老張今年養了11頭山羊、50只大雞……”等具體到每家每戶的小樣板。龍世成的工作筆記也成為了雙臺鄉脫貧攻堅的“數據庫”,在各扶貧工作隊間爭相傳看和學習。
“龍書記沒得一點官架子,他是真心在給我們這些‘泥腿子’辦實事。”龍世成的包保對象熊良平說。據他介紹,自己因居住條件差、婚姻不幸等原因對生活喪失信心,早年間天天打牌、喝酒不勞動,和鄰居間也是三天一小架,兩天一大架,在村里是掛的上號的“扯皮匠”。龍世成來了以后,不但不歧視我還主動跟我交朋友,三天兩頭找我談心交心幫其恢復生活信心,共商脫貧辦法,還就近給我找掙錢門路,現在我不僅搬入新房,有穩定收入還有存款啦!
像熊良平一樣,說起龍世成為鄉親們辦的實事村干部隨口道來:“喬青平搬了新家,贍養90歲老母親的同時還悉心照顧無子‘親家’,成了村里孝老愛親的模范。桂天福一家4口都到扶貧車間上班去了,收入穩定了,脫貧指日可待……”
“我們的扶貧干部太辛苦了,為他們服務我義不容辭”
“作為片長我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為你們搞好服務,只要需要我協調幫忙解決的,絕不拒絕,絕不拖延,必有回音。”初到雙臺鄉擔任片長時龍世成對全鄉14支駐村工作隊莊重承諾。他常說:“我們的扶貧干部太辛苦了,為他們服務我義不容辭。”
雙臺鄉共有駐村工作隊14支,隊員中年齡最大的58歲,最小的28歲,可謂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隊間的關系協調,工作隊員的思想工作等等,做為片長的龍世成每天事無巨細忙得團團轉。
界嶺村、漁塘村、雙臺村黨群服務中心因高速路拆遷,駐村工作隊吃、住、辦公相隔較遠,龍世成積極爭取硬件、經費支持,做好保障服務;個別第一書記年齡較大工作動力不足,龍世成就常去坐坐,講講生活工作,拉拉家常冷暖,幫助轉變思想。年輕隊員剛結婚想回城,龍世成就和派出單位主要領導溝通幫助排憂......像這樣的保姆式服務的事例不勝枚舉。
龍世成始終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扶貧攻堅克敵制勝的法寶,為給扶貧干部鼓勁,讓工作隊之間良性競爭互動,龍世成牽頭建立雙臺扶貧工作隊微信群,在群中周周重點工作有提醒、有小結,不眉毛胡子一把抓,將市商務局、聯通公司駐羅家村工作隊樹為鄉內標桿,將羅家工作隊的工作日志、訪戶記錄、幫扶舉措、工作小結及時曬給其他工作隊比學趕幫,利用工作例會、現場觀摩相互交流提高。同時,還抓住機會讓扶貧干部外出學習培訓,開闊眼界,增長信心,通過爭取,全鄉14名第一書記都參加了不同層次的培訓,其中4人到井岡山、貴陽、襄陽參加培訓。外出“取經”回來后,龍世成總是組織大家一起談體會、談感想,通過交流學習觸動人心,催人奮進,雙臺片區的14支扶貧工作隊人心穩定,斗志高昂。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龍世成用真心、真情,實干作風把笑容寫在了群眾的臉上,把成效寫在了雙臺鄉這塊旖旎的土地上,他的“付出指數”變成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雙臺鄉2018年脫貧500戶152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82%。在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時期,他將繼續揮灑著激情與汗水,奔走在雙臺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黨時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