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文峰為竹山“東大門”,轄10個行政村3726戶15108人。近年來,文峰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全域旅游大格局、做活“旅游+扶貧”大文章,以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
太和居堵河之濱,是堵河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關鍵節點,也是竹山縣十大重點開發片區之一。生態是太和最顯著的標識,放眼太和,山川形勝、移步異景,千年太和觀、萬畝臘梅園等景觀引人入勝,“詩意太和、梅香天下”的美譽遠近聞名。
讓綠水青山化作金山銀山。太和因勢利導發展生態旅游、因地制宜探索振興之道,旅游發展如火如荼,產業建設方興未艾,一個的生態宜居、村民富裕的魅力鄉村崛起在溪山疊翠間。
目標引領定規劃。始終高度重視太和片區的規劃定位,按照“一帶”“三核心”“四片區”“多節點”編制了太和片區全域詳規;同時注重與水利風景區規劃的緊密銜接,建設“以水為魂、以花為媒、以林為基、以文為核”,集“生態休閑”和“森林康養”于一體的生態旅游示范區,文明創建精品區,旅游扶貧引領區,景村共建先行區,實現科學規劃布局美。
旅游主導強產業。2014年,引進十堰太和梅花谷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按照“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群眾參與”的原則,建設太和梅花谷核心景區,2018年元月營業以來,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00余萬元;在景區外,按照“山上茶園、山下果園、林中游園、村中樂園”的思路,成立茶葉、鮮果、蔬菜、香菇、鮮花、藥材等專業合作社,發展茶葉600畝、精品采摘園200畝、設施蔬菜100畝、袋料香菇5萬袋、鮮切花25畝、靈芝藥材20畝;大力培植旅游服務行業,建成傳統院落4個,發展特色民宿、農家樂8家。2018年,太和梅花谷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太和村成為省市旅游名村和綠色發展示范村。實現興業富民生活美。
基礎改善美環境。2018年5月在全縣率先建成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跨縣旅游專項公路——化太路,結束了太和群眾繞行30公里危險山路出行的歷史;在保持傳統特色風貌的基礎上,累計完成190戶民居改造;對109戶貧困戶實施了易地搬遷;爭取中小流域治理項目,對2公里河道實施了生態治理;對接鄉村振興“5+1”試點,對村級形象入口以上區域進行了環境整治;新建集中供水廠1座,星級旅游公廁3座,改建戶廁120座,配齊垃圾箱、垃圾桶、垃圾車、灑水車,衛生條件極大改善。實現環境整潔生態美。
治理有效興文化。組織太和村民代表赴十堰東溝、谷城堰河等地學習生態旅游、景村共建經驗和理念,啟迪群眾思想;成立太和梅花谷農業觀光合作社,對旅游服務周邊產業進行統一規范管理;結合“十星創建·精神脫貧”行動,弘揚先進文化,制定村規民約,凝聚太和精神;多次召開精神脫貧、環境整治宣講大會和群眾感恩教育大會,引導群眾轉變民風;挖掘太和革命蘇區的紅色文化,不斷提煉“詩意太和·梅香天下”的臘梅文化,持續提升太和文化內涵。實現文旅融合精神美。(周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