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富
一晃竹山報社已步入青年時代,已滿15周歲了,我也步入花甲之年,自竹山報社成立以來,我便與竹山報社結緣,與屆屆記者編輯結緣,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回憶自己寫新聞所走過的歷程,我有四點感悟。
1、竹山報之所以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主要是所報道的人和事全是竹山近期發生的在百姓身邊的,百姓喜歡關注,作為竹山報的老通訊員,對我來說,更是生活中的必須品,“寧舍一頓飯,不舍把今日竹山報紙看”所報道的人物事件鮮活,接地氣,97年12月4日為報道寶鎮冬建興建茶園的繁忙景象,我寫了題為:寶豐鎮以冬建質量考核各級干部、質量群眾評。又寫了一篇題為“冬建快板詞”,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寶豐今冬坡改梯,岸岸都有他足跡,不怕苦、不怕累,天不亮就上工地,砌的石岸質量全鎮數第一,好似青磚水泥砌,岸里岸外直如線,岸牢岸穩又整齊,竹山報上登事跡,全鎮干部都學習,促進茶園創佳績。至登竹山報后,掀起了全鎮學習原東溝村書記吳善房的先進事跡,使當年25個村匯戰寶豐園林場,建成高標準500畝茶園,建成以來,全村靠賣茶葉,老百姓8090都建起了小洋樓,真是竹山報把事跡登,吹響冬建號臺令,全民參入忙冬建,受益全是老百姓。
2、竹山報我的良師益友。
我自93年從事新聞寫作以來,我一直未停下手中的筆和照像機,寫新聞稿也更加使我勤奮,從多年的寫新聞,上傳新聞稿,到在竹山報被采用,也確實花費了不少精力。一旦見報后,心里也有一種快樂感,我寫新聞稿大多是利用業余時間。別人下班我加班,別人節假日休息我采點,手中掌握的新聞線索源源不斷,總是有寫的,有上傳的,從不拖時間,當天發生的新聞,當天晚上哪怕再晚,也要傳到竹山報社。分配到我辦公室的有位姓胡的小伙子說“你咋那么多稿子撒?”我說:“一年365天,我要感動編輯,多寫快發,一年要寫上300篇,幾乎每天發一篇。我不怕編輯部的老師、編輯找麻煩,一有事進城,扯滕滕、找秧秧都要去報社找這個周哪個值班。下個周哪個值班,經常和聯系寶豐鎮的編輯、記者取得聯系,因為俗話說:‘臉厚,吃個夠’,我只要踏進竹山報的門,都要去串門,倒不是找走后門,而是面對面讓編輯、老師和值周的主任提出寫新聞稿中的不足。這樣,使我從中又學了寫新聞的知識,又增加了感情,讓竹山報成為我良師益友?!?/p>
3、竹山報圓了我寫新聞的夢。通過多年的打磨,我由在竹山報上發表小火柴盒新聞,到各大報社發表各類新聞,由開始想都不敢想自己的作品能見報,到被報紙登為好新聞,一九九四年六月七日,原鄖陽報頭版頭條登的“地上星、亮晶晶”介紹羅家坡創十星活動掠影登報后,被評為好新聞。這樣一來,我寫稿的積極性更高。先后被十堰日報評為特邀記者,連續8年獲十堰日報優秀通訊員、模范通訊員,2002年王義富在竹山報用稿73篇,評為十佳通訊員,原十堰日報竹山版頭條2002年12月17日刊登一條報道,題為:寶豐鎮全力推進“四化建設”,即:農業產業化,工業特色化,商貿市場化,集鎮城市化,是認真貫徹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縣時期的緊貼時代的宣傳報道,在全縣、全鎮引起了很大振動,寶豐鎮也成為全縣農業、工業、商貿的文化名鎮。
從為竹山報寫稿到十堰日報,湖北日報等用稿,從想都不敢想登報,到評為優秀,十佳、特邀通訊等,竹山報圓了我寫稿的夢。
4、竹山報成就了我的新聞事業,我喜歡將各大報紙電臺期刊采用的用稿剪貼下來,每年在竹山報紙,網站、電臺以及省內各大刊物上刊登上百余篇,我每年都要把被采用的稿件整理裝訂一本,自己留存一份,交鎮黨委一份,因為每年縣里組織的思想宣傳和各個部門的考核組都要考核各個部門對上用稿的宣傳報道,要見復印件,每年到年底,政府分管計劃生育、綜治、城建、林業、教育、衛生等部門的領導或同事都要把我的對上用稿的宣傳報道復印件找個遍,因為這樣對上用稿每采用一篇能加分,為各個分管的領導和同事提供了評實對上用稿宣傳資料。
通過多年的為竹山報寫新聞,也練就了我寫作水平,不公為竹山報寫新聞,還在擔任政協委員期間,多次寫社情民意和提案,3次獲得全縣優秀提案表彰,獲得省優秀政協委員稱號,2006年獲得湖北全省宣傳思想先進工作者,去年獲得文化部表彰為全國志愿服務典型個人。
回顧這15年我為竹山報投稿所走過的歷程,見證了竹山報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竹山報紙已成為竹山精準扶貧的助推器,十星級文明創建的催化劑,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食糧,業余通訊員的良師益友,這張小報每一期的成功刊發,費盡了許多編輯,記者的心血,熬了不知多少個晝夜真是年年花開花相似,年年花開花不同,我代表業余通訊員,為辛勤耕云的編輯老師點個贊,也愿竹山報這顆精神食糧的鮮花在上庸大地開的更加璀璨。最后用幾句話來結束今天的感悟,艱苦寫作幾十年,有苦有樂,有酸有甜,竹山報鋪平新聞路,使我受益匪淺,在此祝賀竹山報,越辦越紅火越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