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不經意間人到中年。生活在荒度年華之憾、沒奢望之憂的鄉村小巷之中,我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來,雖有艱辛卻是面帶笑容。驀然回首,感慨頗多,最讓我自豪的是能與《今日竹山》報、今日竹山網有緣至今,且情誼不斷,讓我把寫作那份執著永遠延伸。
1993年,正值我而立之年,在同齡人生活于功成名就的欣慰之中,我卻沉淪在成家無望的憂慮之下。承蒙高中班主任臨終囑咐和一位知己老鄉的動員,無所事事的我拿起筆開始了新聞與文學業余寫作,首先認識了創刊不久的《竹山報》。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下地干農活的業余時間練筆寫稿20余篇后,新聞處女作得以見報,發表的是一篇小通訊,從此叩開了《竹山報》的大門,之后兩個月,《鄖陽報》也開始用稿了。1995年,《竹山報》首評十佳通訊員,沒料到我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農民娃子榜上有名。第二年四月,由《竹山報》和縣委宣傳部推薦,我有幸去湖北日報社參加為期20余天新聞培訓,名編名記講課讓我茅塞頓開,視野打開,受益匪淺。可不幸的是就這四月里,我的父親患病去世,在喪父的極度悲傷中,《竹山報》給了我精神上有力的支撐,使我從家庭遭遇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當年秋,年已33歲的我終于成家,時任社長邵義龍特從縣城趕來為我和妻子拍結婚照。邵社長的格外開恩讓我和妻子平添了光彩和榮耀,激勵著我執著寫作奮發努力。我心里明白,我若不愛閱讀報刊和寫作,沒有報社領導編輯們的支持鼓勵,我成家立業是很難的。因為,我清楚,在家鄉擋魚河,人過30歲能娶到年小10多歲的黃花閨女,作為普通農民那是沒有先例的。
《竹山報》是我人生的橋梁和支點。成家后,我更加熱愛寫作,視野變得開闊,大膽給市報、省報和國家級專業報寫稿投稿,功夫不負有心人,稿件頻繁見報,還數次獲獎。2003年,隨著體制改革和新聞媒體發展的需要,《竹山報》改為《今日竹山》雜志,并創辦了今日竹山網站。當年12月上旬,我因小說獲獎有幸赴京參加頒獎儀式和文學研討會,之后在首期《今日竹山》雜志發表了散文《北京三記》。2004年6月,我以優秀成績被其雜志和網站聘為特約記者,當年秋,又由特約記者升為記者。這一年,我特別高興,主要原因之一是我終于圓了曾向妻子承諾的記者夢。在縣新聞辦,我創造了新聞與文學寫作的輝煌,也是我人生最得意的歲月。
2006年初夏,在擋魚河人外出打工創收的浪潮中,我這位農民特性的聘用記者幾番猶豫之后而辭職,先是南下福建和浙江,親吻過東南大海的風浪海水。之后又輾轉北上山西和內蒙古,在洪洞縣大槐樹下追尋過范氏祖先南遷的歷史,在一望無際的呼倫貝爾草原,聽過牧民唱著騰格爾的《天堂》歌曲。南下北上的打工日子里,我的行李里裝著家鄉的《今日竹山》報,工余時不忘寫篇小稿。難得報社網站編輯們沒有忘記我這位在外漂泊的農民,所投小稿大部分被采用。
在村級組織任職10年來,我在工作間隙里不棄寫作,所寫稿件采用最多最快的是《今日竹山》報、今日竹山網。我采寫的《近水樓臺》,真實記錄了在賀龍支持下擋魚成立蘇維埃鄉政府的歷史事實,經今日竹山網發表后,在縣鄉社會引起強烈反響,為樓臺鄉爭取蘇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采寫的《擋魚傳說》引起市縣多個部門慕名參觀考察,為擋魚打造旅游產業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屈指算來,我與《今日竹山》報已有25年交情,與今日竹山網也有15個年頭,歷經歲月磨礪,無情的時光沒有淡化我與這兩個媒體的親情友誼,我當感恩的是,他們提高了我的生活質量,我的人生因寫作與他們搭上了橋梁而沒有沉淪。
在網絡飛快發展的新時代,我深信《今日竹山》報、今日竹山網將永遠站在前進發展的高度,不愧是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聯系的紐帶,并以主流媒體的風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成為竹山人關注祖國和世界的窗口。我深信,不管歲月如何流逝,都無法改變我與《今日竹山》報、今日竹山網的悠悠真情。時值改革開放40年國富民強的大喜日子,祝福“今日竹山”再接再厲永放光彩。(樓臺鄉擋魚村 范本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