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餐飲外賣逐漸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習慣,也重構了餐飲行業的新形態,成為不少消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完善,對于外賣配送企業及個人缺乏相應監管機制。竹山現有美團、餓了么2家網絡餐飲第三方平臺,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300多家,外賣騎手100多人,其中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絕大多數是小餐飲店,從業者食品安全意識不高,多數沒有實現明廚亮灶,也沒有安裝互聯網監控。市場主體良莠不齊的問題突出,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也暴露出諸多監管難題。以下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應的改進建議:
一、網絡餐飲外賣監管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資質審核不嚴,虛假信息泛濫:1、部分商家未取得合法經營資質或偽造證照入駐平臺,縣市場監管局定期與美團、餓了么等第三方平臺實現入網食品經營單位的市場主體信息基礎數據及動態監管數據的對接,由美團、餓了么定期提供入網餐飲服務單位信息數據,監管部門定期提供關停餐飲服務單位信息數據,實行數據的雙向流動與多方共享。至2024年底,我縣從事網絡食品經營1057戶,其中美團平臺從事網絡食品經營798戶,餓了么平臺從事網絡食品經營259戶。2、平臺對商家證照的線上審核流于形式,實際經營地址與注冊信息不符。對網絡食品交易經營者的主體身份進行審查,清除沒有進行實名登記的經營單位。目前我縣網絡食品安全現狀總體情況良好,各單位基本能按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加工經營食品。2025年以來在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中對發現的未按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主體業態、經營項目從事經營活動;經營場所環境衛生不整潔;從業人員健康證明過期,索證索票不全等方面共16家單位下達了責令改正通知書,13家下線不再從事網絡食品經營活動。對3家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單位予以立案處理。
(二)食品加工過程缺乏透明性:1、外賣商家后廚衛生狀況難以監控,存在食材過期、操作不規范、衛生條件差等問題。2、部分商家使用預制菜或添加劑,但未明確標注信息,消費者知情權受限。
(三)配送環節安全隱患:1、送餐箱消毒不規范,配送人員健康管理不嚴格(如無健康證),可能引發二次污染。2、配送過程中缺乏溫控措施,易導致食品變質。
(四)消費者維權困難:1、食品安全問題取證難,消費者投訴后常面臨平臺、商家、配送方相互推諉。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通過公開監督舉報電話12315,對投訴舉報內容及時匯總反饋給第三方平臺和平臺入駐食品經營單位。同時,加強線下監管,對有實體店的食品經營單位進行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向社會公示,對違規現象從嚴執法,并加強信用監管。2、賠償標準模糊,消費者難以獲得合理補償。
(五)跨區域監管協作不足:平臺覆蓋全國,但地方監管部門權限有限,異地執法難度大。
二、改進網絡餐飲外賣監管的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明確責任劃分:1、制定《網絡餐飲服務專項管理辦法》,明確平臺、商家、配送方的法律責任,要求平臺承擔連帶責任。2、建立“線上+線下”雙重審核機制,平臺需定期核查商家資質與實際經營情況。
(二)強化數字化監管手段:1、推廣“明廚亮灶”直播系統,消費者可通過平臺實時查看后廚操作。2、利用區塊鏈技術追溯食材來源,確保供應鏈透明化。3、開發AI審核工具,自動識別虛假證照和異常經營行為。
(三)加強平臺主體責任:1、要求平臺建立商家信用評價體系,對差評率高、投訴多的商家進行限流或清退。2、強制公開商家使用預制菜、添加劑等信息,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四)建立多方協同治理機制:1、推動監管部門與平臺數據共享,實現“以網管網”,通過大數據監測風險。2、鼓勵第三方機構參與抽檢,定期公布外賣食品安全報告。3、設立消費者投訴快速響應通道,試行“先行賠付”制度。
(五)規范配送環節管理:1、制定統一的配送箱清潔消毒標準,要求配送人員持健康證上崗。2、推廣智能恒溫配送箱,確保食品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性。
(六)提升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1、通過平臺推送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引導消費者選擇證照齊全、評分高的商家消費。2、建立舉報獎勵機制,鼓勵公眾參與監督。
三、總結網絡餐飲外賣的監管需兼顧效率與安全,通過“技術賦能+制度約束+社會共治”的模式,構建全鏈條、可追溯的監管體系。只有政府、平臺、商家、消費者多方協作,才能實現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竹山縣市場監管局 章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