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前小麥病蟲害發生情況、品種抗性、苗情、氣候條件、菌源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我縣 2025 年中后期病蟲害中等偏重發生,若氣候條件適宜,條銹病、赤霉病存在中度流行風險。
一、發生趨勢
1.小麥條銹病:預計發生程度 1 級,局部抗性差的品種2 級發生,重點發生區域在低山溝漕田,發生期在四月中下旬。
2.小麥赤霉病:典型的氣候型病害,若抽穗揚花期至灌漿期遇連續 3 天以上降雨或大霧結露天氣,則可能偏重發生。預計發生程度為 2 級,局部 3 級,主要集中在密度大的田塊和溝槽田塊。
3.小麥蚜蟲:據近期田間調查,平均蟲量 13 頭/百株,最高 50 頭。當前氣候條件總體有利于穗期蚜蟲的繁殖和危害。隨著氣溫回升,不僅麥田現有蚜蟲繁殖速度將進一步加快,部分地區還有大量蚜蟲從田外遷入為害,穗期蟲量將快速增長。預計發生程度為 2 級,局部 3 級,主要集中在密度大的田塊。
二、預報依據
1.田間稻樁和玉米蔸病殘體普遍,菌源基數較高,受近期溫度影響,子囊盤發育進度加快,菌源量仍滿足病害局部加重和流行風險。
2.由于抽穗期、密度及栽培條件等因素不同,小麥生長發育期一致性降低,增加了小麥赤霉病“見花打藥”難度。部分田塊植株密度較大、透氣性差,如遇連續降雨,易形成“高溫高濕”微環境,田間小氣候利于條銹病和赤霉病的擴散。
3.天氣因素:全縣小麥大面積揚花期在 4 月下旬,據氣象部門預測,全縣 4 月降雨量較常年偏少 2 成,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 1℃左右。月內氣溫起伏波動較大,期間伴間斷性降雨發生,間斷性降雨處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隨著氣溫回升至 20-30℃,與赤霉病發生最適溫度吻合,有利于赤霉病的初侵染和循環再侵染。
三、防控策略
1.主動預防,見花打藥,在四月下旬抽穗揚花期搶晴施藥,搞好小麥的“一噴三防”(防害蟲、紋枯病、銹病、赤霉病和干熱風引起的早衰)大面積防控工作,若遇陰雨七天后補防一次。
2.小麥條銹病帶藥偵查,見點打面,不留死角,重點防治高感品種和易感病的溝槽田。
四、藥劑選用:赤霉病和條銹病防治可選用氟唑菌酰羥胺、丙硫菌唑、丙硫·戊唑醇、丙唑·戊唑醇、醚菌·氟環唑、井岡·戊唑醇等高效低風險藥劑;蚜蟲防治可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味蟲胺、塞蟲嗪、噻蟲胺、氟啶蟲酰胺·聯苯菊酯等藥劑。赤霉病應在小麥初花期和盛花期各防一次,兩次用藥需輪換。
公益提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分類管理、科學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