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十堰頭條訊 文/ 記者 何利 圖/記者 劉成臣 特約記者 姬廷順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蓄水后,漢江水位上升,55.2萬畝土地被淹沒。
通水十年來,為提高土地產出,通過轉變思路種植高附加值新品種作物、利用科技助力原有經濟作物增產等多種途徑,漢江兩岸農業生產取得顯著成果。像國家優質植物品種“景陽桐”、渾身是寶的油橄欖、單個售價達100元的武當柑橘等優質經濟作物,已在十堰形成規模。
順坡陡地少催生漫山“景陽桐”
鄖西縣景陽鄉,是漢江從陜西省流入湖北十堰后的首個鄉鎮,這里山高坡陡。漢江從崇山峻嶺中穿出,兩岸山體坡度約40度,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景陽鄉耕地稀少。靠山吃山的當地百姓,憑借非凡的創造力找到了生存之道,其中油桐種植面積已達4萬多畝。
“坡太陡,像樣的土地少,種常規農作物產量低,不劃算。”景陽鄉蘭灘口村黨支部書記崔業琴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1987年出生的她,2021年從前任村黨支部書記手中接過重擔,成為全村的“領路人”。修整通往油桐基地的公路,建設村級桐油加工廠,帶領村民在油桐樹下套種油牡丹,崔業琴每天忙個不停。如今,以“景陽桐”為代表的油桐產業,成為蘭灘口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鄖西是全國油桐主產區之一,早在1977年就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油桐之鄉”。鄖西油桐以景陽鄉的“五爪桐”“七星桐”最為出名,因結籽多、含油率高而聞名。1983年5月,經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它被列為國家優質植物品種,命名為“景陽桐”。
金秋時節,“景陽桐”掛滿枝頭。
目前,景陽鄉油桐種植面積超2萬畝,年產油桐籽(仁)400多噸,加工桐油約100噸,其中蘭灘口村油桐種植面積近萬畝,“景陽桐”真正成為家家戶戶的“搖錢樹”。
唐遠林、唐遠平、唐遠瑋、唐遠成四兄弟是蘭灘口村村民。多年前,他們外出打工創業,各自成就一番事業。如今,唐家四兄弟回到老家,投資4000多萬元成立湖北華唐農林有限公司,上馬桐油系列項目。完成土地流轉后,他們以蘭灘口村為中心,在周邊18個村分發5萬株油桐樹苗和兩萬公斤油桐種子,發動鄉親種植油桐,擴大家鄉油桐種植規模。
唐遠林介紹:“按照計劃,我們將在老家建成4萬畝優質油桐基地,初期能達到年產桐油4000噸的規模。”按此規劃,企業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稅收300萬元,惠及周邊4萬多農民。
由于“景陽桐”的品牌效應,景陽鄉已成為鄖西油桐的集散地,本省及鄰省鄉鎮每年流入景陽的油桐籽在1000噸以上。景陽鄉黨委書記晏光華介紹:“加上隔壁的陜西省白河縣、旬陽縣等地,油桐種植已形成連片規模,為油桐深加工創造了有利條件。”
如今,油桐深加工等相關配套產業在蘭灘口村布局完善,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10萬畝油橄欖掛滿“黃金果”
從漢江進入鄂陜兩省交界處,距離鄖西縣景陽鄉下游約50公里是羊尾鎮胡家灣村。站在村后海拔618米的山峰遠眺,漢江水在落日余暉中金光閃閃。靠近漢江一側的山坡上,除了零星的住房,全是郁郁蔥蔥的油橄欖樹。
油橄欖樹上果實累累。
2022年起,羊尾鎮與鄖西縣綠源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在胡家灣村流轉土地打造了這個油橄欖種植基地。基地現場負責人談小燕介紹:“這片高標準油橄欖種植基地在種植樹苗時就配套建設了灌溉系統,目前有2300畝油橄欖,預計明年開始掛果。”
為提高土地利用率,今年基地還在油橄欖樹下套種了近千畝南瓜。今年國慶節前,種植基地的南瓜迎來豐收,棗陽、襄陽及十堰城區的大型農貿市場和商超采購商紛紛開著大貨車趕來。南瓜采摘期間,平均每天有30名工人在油橄欖樹下穿梭,采摘、裝車,每名工人每天在家門口就能掙120元。
今年,鄖西縣羊尾鎮油橄欖基地套種的南瓜豐收。
相較于羊尾鎮的油橄欖基地,鄖陽區楊溪鋪鎮的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起步更早。這家2015年成立的公司,不僅種植油橄欖,還配套橄欖油生產和銷售。
金秋十月,油橄欖豐收。在楊溪鋪鎮楊溪鋪村境內漢江河畔的大尖山上,油橄欖樹果實累累。微風吹過,圓潤的油橄欖果在枝頭搖曳。油橄欖果采摘期,村民孟萬生和附近村子的數十名村民變身采摘工,在樹間忙碌。在他們身后,有人忙著將采好的油橄欖果裝車,運往幾公里外的加工廠。
10月23日,位于十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精深加工車間內,今年的第一桶橄欖油開始罐裝,車間內清香四溢。
截至目前,油橄欖這一高附加值作物在十堰境內漢江沿岸30多個鄉鎮都有種植,總面積超10萬畝,其中鄖陽區境內有6.2萬畝。
智慧橘園結出“百元橘”
在十堰境內,漢江主河道流經鄖西縣、鄖陽區和丹江口市。大自然的神奇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鄖西有油桐,鄖陽有油橄欖,丹江口則是漫山柑橘。
漢江經鄖陽區安陽鎮后突然拐了個大彎,在地勢開闊的丹江口市鋪展開,滋養著習家店鎮、涼水河鎮、石鼓鎮、均縣鎮、龍山鎮等地超過30萬畝的優質柑橘園。每年國慶節后,丹江口市的柑橘陸續成熟上市,通過便捷的交通銷往各地,其銷售網絡已覆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越南、朝鮮等多個國家。
又是一年豐收時節,橘農忙著將柑橘裝車,準備銷往外地。
對于柑橘的收獲季節,橘農們習慣根據產量分為“大年”和“小年”。今年是丹江口市柑橘的“小年”,理論上產量應是“大年”的一半甚至更低,但實際上這種減產局面在逐漸改善。習家店鎮鏵廠洼果園場場長蔡萬利透露:“今年我們這里的柑橘增產40%左右,這得益于科技賦能。”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他就琢磨用科技手段調整柑橘“大小年”結構,以提高有限資源的產值。
蔡萬利請柑橘專家指導,引進高產新品種,帶領橘農科學管護,投入資金修建柑橘園灌溉設施,一系列舉措讓鏵廠洼果園場今年增收150萬元。如今,果園場種植的“龜井”“興津”和“尾張”等主導品種先后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中華名果”等稱號。
丹江口市均縣鎮的柑橘種植科技手段更“高大上”,他們讓橘子樹住進溫室大棚,將成熟期從每年10月推遲到春節前夕,并通過技術使柑橘單個重量達500克以上。在漢江河畔的平地上,100多畝大棚里種滿了一米多高的柑橘樹。這里地上有滴灌,空中有噴霧,空調風機、換氣扇、紅外監控、傳感器、水肥一體化和自動配肥及中微量元素設備一應俱全。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動動手指,就能掌握大棚內每棵橘樹的生長情況。
丹江口市均縣鎮智慧橘園內,單個售價可達百元的柑橘長勢良好。
2022年,丹江口紅甘萍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均縣鎮落戶。公司總經理嚴剛介紹:“大棚內50厘米厚的土壤是從別處培育好后運來的。目前室內種植有‘紅美人’‘甘平’等8個柑橘品種,此外在均縣鎮還有677畝的室外基地。”
每年春節前后,大棚內柑橘成熟上市,單果最小重量500克,大的可達750克。更令人驚嘆的是,這里的柑橘不再按斤賣,而是“一個100塊錢”。
有人擔心“百元橘”價高不好賣,實際上這樣的柑橘根本不愁銷路。“全都銷往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高端市場,柑橘成熟前就通過固定渠道預定出去了。”嚴剛臉上洋溢著笑容。
<<<此前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