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新時代新征程水利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竹山縣水利和湖泊局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總體目標,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展示竹山水利擔當作為,為“荊楚安瀾”做出更大貢獻。
——全縣水利概況及短板
竹山縣地處漢江南岸最大支流堵河中上游、川陜鄂渝交匯之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秦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境內河流眾多,溝壑縱橫,堵河干流149公里貫穿竹山全境,全縣共有河流646條,其中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52條,河流總長度3438千米,河網密度0.6千米/平方千米,已建成各類蓄引水工程10762處。
近年來,竹山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守住堵河流域水安全底線為核心,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水環境管理,筑牢水生態屏障,全縣重要河流水域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Ⅱ類以上,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水土保持率85.79%,2022年獲湖北省第一個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與此同時,全縣受山區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影響,全縣80%左右的水資源集中在南部和西北部高山區,中西部人口集中區和糧食主產區水資源量僅占36.7%,存在水資源分配不均、區域性缺水和季節性缺水的問題,制約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據統計,現有接近40%農村河道水系功能退化、防洪能力薄弱;部分已治理的水系基礎設施標準低,生態功能、防洪功能不滿足鄉村振興實際需求。
——發展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水利作為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我縣水資源豐富,水生態良好,水環境優美,必須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不斷探索和完善“兩山”轉化路徑,筑牢水生態之基,鑄就源頭活水之魂,科學規劃,精準定位,統籌推進,為“建功綠色低碳示范區、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縣”筑牢水安全之基。
1.規劃引領,精準定位,科學描繪水利發展藍圖。錨定“建功綠色低碳示范區、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縣”目標定位,把水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產業布局、生態旅游、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科學制定堵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和水安全保障規劃,著力構建“一帶三區多廊道”(一帶:堵河水生態景觀帶;三區:北部中低山區水生態維護區,中西部城鎮水文化拓展區,南部高山水品質開發區;多廊道:河流水系生態綜合治理)水利發展格局,突出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把治水、保水、護水深度融合,通過“建、管、治、復”等措施,科學規劃,合理布置,高端設計,工程措施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繪就水利發展藍圖,共同打造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水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共享。
2.統籌謀劃,系統治理,堅決守住流域安全底線。緊扣河流水域防洪安全、生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人民生產生活需求、生態建設保護需求,在項目爭取和實施上下功夫,在管理和服務上做文章,在整體聯動上求突破,聚集內能外力,協調有序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筑牢水利安全基礎。
3.優化配置,蓄引結合,增強水利供水保障能力。鑒于我縣水資源分配不均現狀,充分考慮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供水需求和區域性水資源承載配置能力,堅持節水、蓄水、調水、供水共同發力,科學謀劃并積極推進南水西調、新建水源、城鄉供水一體化、灌區續建配套等重點水利基礎建設項目,優化水資源配置,提升供水保障能力,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保障。
4.整合資源,示范帶動,提升水體綜合利用效益。以打造堵河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為核心,依托流域綜合治理、水美鄉村建設,以及已建成的水利水電設施,充分發揮水工程資源優勢和水生態優勢,積極推動堵河干流、霍河、譚家河、圣水湖、桃花源、松樹嶺、龍背灣等水利風景區建設,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提升水產品供給和保障能力,助推全域生態旅游發展。
水利部門將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把流域作為基本治理單元,嚴格貫徹落實《竹山縣流域安全規劃(2023-2035)》,統籌抓好2個三級流域片區、6個四級流域片區和13個五級流域片區的綜合治理及管控,牢牢守住流域安全底線,強化源頭治理,著力完善流域防洪抗旱工程體系、水資源配置體系、水環境治理體系、水生態管控體系,為實現竹山“建功綠色低碳示范區、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縣”目標提供堅實水利支撐。
(作者系縣水利和湖泊局黨組書記、局長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