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屬全國檢疫性有害生物,我縣于2011年首次發現,并呈逐年加重發生趨勢。該蟲在我縣一年發生兩代,尤以第一代秧苗期為害甚重,為害癥狀為半透明的條狀斑痕,第二代影響稍輕,以二代老熟成蟲越冬,翌年為害。今年4月氣溫變幅波動較大,第一代發生期較去年晚十天左右,初見蟲為五月上旬,為害盛期為五月中下旬,第二代發生期為七月下旬至八月上中旬,為害較第一代輕。
水稻二化螟在我縣一年發生三代半,尤以第一、二代為害較重較普遍。結合越冬基數、作物類型田布局、歷史資料和氣象因素分析,預計我縣今年一代二化螟冬閑早栽白水田二級發生、油稻輪作田三級發生,發生程度和普遍度高于去年同期。預計發蛾盛期5月18日-30日,高峰期5月24日-26日;卵孵盛期5月28日-6月10日,高峰期6月5日;枯鞘盛期6月8日-20日,高峰期6月15日,二高山區推遲3-5天。
一、調查情況
1、稻水象甲:根據4月26日在寶豐、麻家渡鎮秧田調查,蟲田率8%,成蟲密度2頭/株,最高8頭/株。5月6日調查,秧田蟲田率40%,蟲量平均8頭/株,最高16頭/株。5月16日調查,蟲田率80%,百株蟲量13頭,最高28頭。雖然發生時間較去年推遲,但發生程度和發生面積較去年有所增加,加之傳播速度快,擴散形勢嚴峻,需加緊防治。
2、水稻一代二化螟:根據4月19日剝查統計,冬后基數加權平均4350頭每畝,高于去年同期1320頭近70%,冬后基數普遍增高的原因與秸稈還田和禁秸焚燒有關。燈下5月2日首次見蛾,目前已累計見蛾10頭,大田性誘器見蛾4頭,當前化蛹率72%,羽化率49%,大田調查蛾田率30%,平均畝蛾量110頭,最高215頭,目前尚未查見卵塊。越冬基數和蟲口密度高于去年,應加強防治。
二、防控策略
1.狠抓關鍵環節,注意科學防控
要確保秧田期秧苗帶藥移栽并做到全覆蓋,秧苗移栽到本田前防治是提高稻水象甲和二化螟防治成效的關鍵措施。各地務必抓好插秧前一周、最低三天前防治這一關鍵環節進行防治,最好對四周雜草和稻水象甲的越冬場所一同防治。
2、確保大田期挑治和兼治及時到位
秧田期沒有防治到位的田塊,在大田期防治一代二化螟的同時兼治稻水象甲是重要補充環節。當水稻出現弱苗、僵苗、爛根現象時,要及時防治。
三、防治藥劑及使用方法
藥劑選擇按照“農藥減量”要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
水稻移栽后一周左右,畝用0.5%的噻蟲胺顆粒劑或5%丁硫克百威2--3千克于一定量的細沙拌勻撒于田中,保水3--4厘米可有效殺滅稻水象甲。也可畝用10%醚菊酯懸浮劑80-100克,秧田期每畝兌水20公斤,大田期每畝兌水50公斤,均勻噴霧。
或畝用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懸浮劑20毫升,或阿維.殺蟲單100毫升,畝秧田期每畝兌水25公斤,大田期每畝兌水50公斤,均勻噴霧。或畝用24%氰氟蟲腙懸浮劑雙聯包(艾法迪15毫升+專用助劑5毫升)40-60毫升,秧田期每畝兌水25公斤,大田期每畝兌水50公斤,均勻噴霧可有效殺滅稻水象甲和二化螟卵塊及成蟲。
公益提示:
1.認真學習貫徹《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全面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指導工作。
2.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分類管理、科技支撐、綠色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