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茶葉休園期,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期,同時也是防治的關鍵期。根據我站5月25日至6月9日對全縣新老茶園的抽樣調查發現,茶葉病蟲發生有如下特點:(一)老茶園病蟲害發生并重,局部管理粗放的茶園有偏重趨勢;(二)受氣候、品種、海拔等諸多因素影響,春茶采摘期對第一代害蟲疏于防治,導致蟲口基數增大,春茶采摘后防治區域較小,導致病蟲害發生重于去年同期;(三)新茶園蟲害重于病害,種類增多。
一、調查依據:縣植物保護站近半月來在擂鼓、得勝、麻家渡、上庸等鄉鎮新老茶園調查,病蟲發生情況如下:
(一)蟲害
1、茶尺蠖(2代1-2齡):蟲園率80%,百叢百網蟲量平均幼蟲255頭,最高510頭,蛾平均9頭,部分老茶園最高幼蟲量840頭/百叢。
2、茶小綠葉蟬(2代2齡若蟲):蟲園率85%,百叢百網蟲量350頭,最高760頭。
3、綠盲蝽:平均24頭/百網,最高43頭/百網。
4、茶毛蟲:2頭/百網,最高11頭/百網。
5、茶橙癭螨:老茶園蟲園率14%,單叢最高蟲葉17片,平均9片葉。
6、黑跳甲:14頭/百網,最高34頭/百網。
7、茶蚜蟲:蟲園率27%,單叢蟲量860頭,最高約3000頭。
8、廣翅蠟蟬:百網蟲量55頭,最高113頭。
(二)病害
部分管理粗放的老茶園見病多,幼齡茶園見病早。
1、茶餅病:海拔較高的新老茶園均有發生,病園率3%,病叢率平均2%,最高5%。
2、茶赤葉枯病:病園率4%,病叢率8%。
3、云紋葉枯病:病園率6%,病叢率13%。
4、茶炭疽病:病園率4%,病叢率16%。
5、茶白星病:病園率6%,病叢率15%。
二、防治策略
1、生態有機茶園綠色防控模式:可用黃板每畝30至40張或每50畝安裝太陽能殺蟲燈一盞,可誘殺茶尺蠖、茶小綠葉蟬、綠盲蝽等害蟲,減少下代蟲源。
2、無公害茶園生物農藥防控模式:可用蘇云金桿菌、綠僵菌、白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印楝素等生物農藥在病蟲高發期防控。
3、大面積茶園化控模式:1、治蟲藥劑選用聯苯菊酯、甲維鹽、蟲螨腈、丁醚.茚蟲崴等藥劑;2、治病藥劑可選用多抗菌素(茶餅病)、苯甲溴菌腈、苯醚甲環唑、戊唑丙森鋅、三唑酮菌腈等藥劑(注意茶餅病可防難治,預防為主),防治最佳時期病害應在初發期,茶小綠葉蟬在低齡若蟲期,茶尺蠖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方式可采用機防和人防結合。
公益提示:
1.認真學習貫徹《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全面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指導工作。
2.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分類管理、科技支撐、綠色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