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縣綠松石產業轉型升級觀察之二
今日竹山網消息(來源:十堰日報)特約記者方榮華 黃治榮 范珉 從千家萬戶分散經營到集中入市交易,從“小作坊”到產業“航母”,從“原石供應基地”到“世界綠松石集散地”,竹山綠松石產業正從“地下”向“地上”轉型,由單一礦業經濟向多元化經濟邁進。
“小作坊”之痛
開采抑或加工綠松石對于竹山而言,一直是件信手拈來的事情。據《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記載,竹山綠松石開采利用已有4000多年歷史。在秦古鎮從事綠松石開采多年的周麗萍告訴記者,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當地村子里不少人扛著鐵錘、鏟子上山淘寶。竹山綠松石產業辦一份數據顯示,全縣14個綠松石主產鄉鎮,遍布著300多個礦點上千個礦洞,每年開采礦石達幾百噸。這些原石,經過粗加工甚至直接以原石流入市場。
在竹山安華珠寶公司經理聞宜華看來,綠松石的加工技術并不復雜,“一間房子、兩臺機器、三五個工人”,就能“四季發財”。在高峰期,全縣綠松石加工小作坊有百余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像這樣的“小作坊”,定格了竹山千百年來綠松石產業形態。
因為無序開采、工藝水平低端,導致綠松石資源浪費、原石賤賣、低檔產品過剩、高檔產品不足,這些弊端一直伴隨著竹山綠松石產業的成長。頭戴中國名玉的桂冠,卻難掩現實的尷尬。作為世界級珍稀資源的主產地,竹山已淪為國際綠松石市場初級產品甚至原石供應基地,這一直是縈繞在竹山人心頭的隱痛。
竹山面臨著轉型發展的考驗。綠松石產業如何走上集約集成發展之路,重拾中國名玉的榮光,考量著竹山執政者的智慧。
打造產業“航母”
一邊是國際綠松石城,一邊是綠松石工業園,堵河如長龍橫臥在“一城一園”之間。在竹山縣城南部,過去的一片灘涂如今已成為國際綠松石集散基地。
2010年底,對竹山綠松石產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綠松石城建設項目開工,項目包括綠松石產品交易中心、文化展示廣場、綠松石博物館等。今年4月,國際綠松石城首期工程投入使用,分散在全縣各地的200余戶綠松石商戶進城,集中入市交易。6月起,城外不再出現綠松石交易。
即將建成的綠松石工業園,與國際綠松石城隔河相望。年底,20家企業入園后,將引進頂級珠寶玉石設計師、雕刻師和國內外先進加工設備,精深加工綠松石文化產品、女性飾品等。以女媧文化為“芯片”的竹山綠松石,實現優雅“轉身”。
“小作坊形成的塊狀經濟,好比一袋土豆,袋子一打開就散掉了;
基于‘一城一園’模式的集群經濟,好比一串葡萄,可以一下拎起來。”竹山縣縣長龔舉海形象地比喻。
告別“小作坊”,竹山綠松石產業迎來全面提檔升級。“一城一園”如同一艘“航母”,引領著竹山綠松石產業破浪前行。
用活資源優勢
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5億元,產品占國內市場70%、國際市場50%的份額……這些數據曾讓竹山備感自豪。然而,竹山綠松石雖然經濟體量壯大,卻沒有實現中國名玉的應有價值,癥結在資源管控和銷售的脫節。
今年初,綠松石由竹山縣國有控股公司限區、限時、限量開采,原石加工成品經質量檢驗檢測,獲得惟一“身份證”后再進入市場。原石從地下交易走上公盤交易,結束了名玉賤賣的歷史。從開采到銷售的產業鏈環環相扣,綠松石在這條“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中都會增值,中國名玉待價而沽。
竹山建立全國首個綠松石檢驗檢測中心,頒布全省首個綠松石地方標準,完善了綠松石質量管理體系和價格生成機制。湖北綠松石行業商會計劃在北京、西藏和廣州設立分會,也將推行“竹山標準”的綠松石連鎖經營模式。
綠松石是典型的資源型產業,竹山依托但不依賴資源。以玉為媒,以文為魂,建設國際綠松石城4A級風景區和省級旅游名街,整合女媧山、女媧天池、桃花源等旅游資源,擦亮“女媧補天地、人間桃花源”品牌,實現綠松石與文化、旅游和商貿產業的和諧共進。
今日竹山網消息(來源:十堰日報)特約記者方榮華 黃治榮 范珉 從千家萬戶分散經營到集中入市交易,從“小作坊”到產業“航母”,從“原石供應基地”到“世界綠松石集散地”,竹山綠松石產業正從“地下”向“地上”轉型,由單一礦業經濟向多元化經濟邁進。
“小作坊”之痛
開采抑或加工綠松石對于竹山而言,一直是件信手拈來的事情。據《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記載,竹山綠松石開采利用已有4000多年歷史。在秦古鎮從事綠松石開采多年的周麗萍告訴記者,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當地村子里不少人扛著鐵錘、鏟子上山淘寶。竹山綠松石產業辦一份數據顯示,全縣14個綠松石主產鄉鎮,遍布著300多個礦點上千個礦洞,每年開采礦石達幾百噸。這些原石,經過粗加工甚至直接以原石流入市場。
在竹山安華珠寶公司經理聞宜華看來,綠松石的加工技術并不復雜,“一間房子、兩臺機器、三五個工人”,就能“四季發財”。在高峰期,全縣綠松石加工小作坊有百余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像這樣的“小作坊”,定格了竹山千百年來綠松石產業形態。
因為無序開采、工藝水平低端,導致綠松石資源浪費、原石賤賣、低檔產品過剩、高檔產品不足,這些弊端一直伴隨著竹山綠松石產業的成長。頭戴中國名玉的桂冠,卻難掩現實的尷尬。作為世界級珍稀資源的主產地,竹山已淪為國際綠松石市場初級產品甚至原石供應基地,這一直是縈繞在竹山人心頭的隱痛。
竹山面臨著轉型發展的考驗。綠松石產業如何走上集約集成發展之路,重拾中國名玉的榮光,考量著竹山執政者的智慧。
打造產業“航母”
一邊是國際綠松石城,一邊是綠松石工業園,堵河如長龍橫臥在“一城一園”之間。在竹山縣城南部,過去的一片灘涂如今已成為國際綠松石集散基地。
2010年底,對竹山綠松石產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綠松石城建設項目開工,項目包括綠松石產品交易中心、文化展示廣場、綠松石博物館等。今年4月,國際綠松石城首期工程投入使用,分散在全縣各地的200余戶綠松石商戶進城,集中入市交易。6月起,城外不再出現綠松石交易。
即將建成的綠松石工業園,與國際綠松石城隔河相望。年底,20家企業入園后,將引進頂級珠寶玉石設計師、雕刻師和國內外先進加工設備,精深加工綠松石文化產品、女性飾品等。以女媧文化為“芯片”的竹山綠松石,實現優雅“轉身”。
“小作坊形成的塊狀經濟,好比一袋土豆,袋子一打開就散掉了;
基于‘一城一園’模式的集群經濟,好比一串葡萄,可以一下拎起來。”竹山縣縣長龔舉海形象地比喻。
告別“小作坊”,竹山綠松石產業迎來全面提檔升級。“一城一園”如同一艘“航母”,引領著竹山綠松石產業破浪前行。
用活資源優勢
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5億元,產品占國內市場70%、國際市場50%的份額……這些數據曾讓竹山備感自豪。然而,竹山綠松石雖然經濟體量壯大,卻沒有實現中國名玉的應有價值,癥結在資源管控和銷售的脫節。
今年初,綠松石由竹山縣國有控股公司限區、限時、限量開采,原石加工成品經質量檢驗檢測,獲得惟一“身份證”后再進入市場。原石從地下交易走上公盤交易,結束了名玉賤賣的歷史。從開采到銷售的產業鏈環環相扣,綠松石在這條“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中都會增值,中國名玉待價而沽。
竹山建立全國首個綠松石檢驗檢測中心,頒布全省首個綠松石地方標準,完善了綠松石質量管理體系和價格生成機制。湖北綠松石行業商會計劃在北京、西藏和廣州設立分會,也將推行“竹山標準”的綠松石連鎖經營模式。
綠松石是典型的資源型產業,竹山依托但不依賴資源。以玉為媒,以文為魂,建設國際綠松石城4A級風景區和省級旅游名街,整合女媧山、女媧天池、桃花源等旅游資源,擦亮“女媧補天地、人間桃花源”品牌,實現綠松石與文化、旅游和商貿產業的和諧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