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凈化網絡環境,山西省公安網警持續不斷開展了各種網絡專項整治行動,最近兩年共查辦網絡違法犯罪案件769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579人,公安網警已經成為確保網絡安全的“守夜人”。(《太原晚報》6月3日)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從令人向往的奢侈品變成了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不但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得力助手,更成為事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大計。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互聯網安全就成為任何組織、機構和個人不能回避的重大問題。往小了說,網絡侵權事件會造成民事糾紛帶來經濟損失,往大了說,謠言和泄密則有可能威脅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因此,如何讓法治之光照進網絡,為中國6.32億網民在網絡世界輕松暢游保駕護航,確實是公安部門當前面臨的重大考驗。而山西公安網警交出的這份成績單一則值得人們為之點贊,二則卻也令人深憂:網絡安全犯罪案件竟有如此之多、違法者竟有如此之眾。
網絡世界里的信息是海量的,網絡安全的形勢也是刻不容緩的。單靠公安網警的力量去保障這個無邊無際的虛擬世界的安全,其實是遠遠不夠的。或許正是基于這樣的共識,今年6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依然沿用了“共建網絡安全,共享網絡文明”的主題。
共建始于自律。現在“自媒體”正蓬勃發展,微博、微信、客戶端,一個都不能少。得益于這些自媒體平臺,信息的生成、傳播變得更加便捷和迅速。然而某些人恰恰利用這一點,編造、散布謠言,引發社會恐慌。在此次山西警方通報的典型案例中,就有犯罪嫌疑人利用微信公眾賬號通過發布聳人聽聞的虛假信息博取關注。所以,網民們在面對一些敏感信息時,應該慎重轉發,可以先向有關部門的官方微博賬號求證,獲得更權威的消息。
共建始于警惕。對于已經習慣了注冊賬號瀏覽網站的網民們來說,個人信息泄露一直都是心頭的噩夢。而給廣大網民帶來極大便利的wifi也是暗藏“殺機”,今年的3·15晚會就現場向觀眾演示了利用wifi竊取個人信息的“魔術”。更有犯罪分子下重金搭建起了“假銀行”、“假支付寶”的網站,利用其來進行金融詐騙,讓不少網購經驗不足的網民損失慘重。在這些案例面前,廣大網民要“吃一塹,長一智”,對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多留個心眼,不要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互聯網是開放的、共享的,對互聯網安全的維護也應該是開放的、共享的。在這個開放、共享的無形的世界里,唯有眾人拾柴,“互聯網+”才能真正給我們的生活加一點自由、加一點精彩。(特約評論員 周吉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