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全正 特約記者 黃治榮
竹山縣文峰鄉塘灣村是由三個村合并的大村,全村3500多人,山多地少,村民為致富無門而苦惱,塘灣村原村黨支部書記王耀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通過深入調查了解,王耀林決心帶領村民種植肚倍。開始種植時,由于缺乏技術,肚倍產量極低。如何攻克技術難關、實現肚倍穩產高產?2004年,王耀林請來縣林業技術人員,聯合王太新等肚倍種植大戶,搞高產技術攻關。2009年,王耀林爭取縣、鄉支持,創辦全省首家由“土專家”組成的村級肚倍科研所,進行十余種苔蘚繁殖、倍蚜蟲培育、肚倍苗選育等實驗,掌握了肚倍蚜蟲繁育的關鍵技術。
技術難題拿下了,如何使肚倍種植規模迅速擴大?四組村民蔡建兵上世紀末曾種植過肚倍,對肚倍有一定認識。王耀林決定動員蔡建兵帶頭種植肚倍,進而帶動村民發展肚倍。
2009年10月中旬,塘灣村召開全村第一次肚倍種植動員大會。王耀林把開會地點選在蔡建兵家旁的肚倍示范林里。會議剛開始,蔡建兵第一個發言:“王書記,你不要忽悠我,我以前種過肚倍,光長葉不結果,就算結果,結多少還要看天老爺臉色,還不如種點苞谷。”聽蔡建兵這樣一說,村民紛紛對種植肚倍產生疑慮。蔡建兵這個預定的重點培養對象,突然成了種植肚倍“困難戶”,王耀林感到有些意外。他給幾個強烈反對的村民發了一支煙后說:“大家不著急,今天開會的目的主要是聽取大家的意見,下來我們再商量。”摸清反對人名單后,王耀林挨家挨戶做工作,大部分村民同意“試試看”,但蔡建兵仍采取躲避態度。
為啃下蔡建兵這塊“硬骨頭”,王耀林在肚倍示范林組織召開第二次動員大會。會議開始后,王耀林坐到蔡建兵旁,掰起手指頭給他算經濟賬:“你看哦,一畝地種苞谷,種子、肥料和人工加起來有上千塊錢,一年產量撐破天就500來斤,按一斤一塊錢算,全部賣完才500多塊錢,虧沒虧?”蔡建兵點點頭,王耀林繼續說:“如果你種肚倍,苗子我們提供,技術方面有專人負責,你就負責除草和管護,一畝地產100公斤,按目前市場價20元/公斤計算,一畝地一年可實現收入2000元,你說劃算不劃算?”蔡建兵又點點頭,王耀林趕緊問:“那你種不種?”蔡建兵笑著點點頭。
掰指頭算經濟賬,算活了蔡建兵的心,也增強了村民通過產業致富的信心。
時隔一月,王耀林在蔡建兵新建的肚倍林里召開第三次全村肚倍種植大會,這次王耀林是專門教大家尋找育蟲的苔蘚。會上,蔡建兵動情地說:“我家的肚倍林里,留滿了王書記的腳印。村里的每一片肚倍林,都是王書記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王耀林等人不懈努力下,塘灣村村民不僅掌握了肚倍高產穩產技術,還建成5000畝肚倍高產基地,肚倍種植大戶發展到117戶,肚倍產業帶動該村村民人均年增收1600元以上。
編后:從無人問津,到家家種植;從顆粒不收,到年年豐收。他掰著指頭算經濟賬,增強了村民產業致富的信心;他帶著“泥腿子”搞科技攻關,闖出了塘灣村產業致富的金光大道。王耀林為塘灣村建設發展獻出了畢生心血,他是塘灣村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領頭雁。
富民強村的“農村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像王耀林這樣懷揣夢想的農村帶頭人。廣大黨員干部要像王耀林一樣,甘于奉獻、勇于擔當,當好群眾路線的忠實踐行者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優秀帶頭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再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