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采礦”到“護綠”,我縣香水洞建筑石料用板巖礦區找到了新解法。這座相當于26個標準足球場大的礦山,自2023年起用精細化開發和生態修復兩手抓的模式,把“石頭山”變成了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案例。
這座低山型礦區采用露天開采方式,年產量可達150萬噸優質板巖,為秦嶺造山帶構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窗口。最新勘查數據顯示,礦區板巖資源量高達1360萬噸,其中,控制資源量占比超過94%,資源保障能力十分強勁。然而,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地的竹山,如何在開采過程中,平衡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成為一大挑戰。
湖北省地質局冶金地質大隊工程師、竹山縣資規局副局長(掛職)田豐介紹,要平衡好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這個復雜的課題,要從源頭預防。在礦權設置時,要科學規劃,嚴格準入,避開生態紅線;即便在非負面清單區域,也要做好環境資源潛力的評估和承載力研究,還要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效融合。
2022年,湖北省地質局推行“地質+”,選派骨干技術力量到各市縣支持地質勘探、礦政管理和地災防治等工作,并提出組織融入、服務融合、資源融通的“地質三融”模式。“為深化地質服務,我們要長期駐站,冶金大隊納入縣局一體化考核、辦公,還要把地質工程師、儲量評價專家及應急專家納入縣級人才庫,服務縣局建設。”田豐說。
我縣現已形成歷史遺留礦山修復長效機制,近五年就完成生態修復工程23項。2024年,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入生態修復資金,計劃未來幾年完成50處歷史礦山生態修復,使礦區復綠率達85%以上。通過湖北省地質局冶金地質大隊和當地政府的通力合作,我縣礦產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了40%,礦業權審批時限壓縮了60%,安全生產事故率下降了70%,譜寫了礦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隨著2025年礦山閉坑計劃的啟動,這片土地將實現從“礦山銹帶”到“生態綠廊”的華麗轉身。(余明明 夏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