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jì)姓 起 源 于2000多年前的晉國。冀,我國古九州之一。周朝武王把堯的后裔封于冀國(今山西省河津縣一帶),冀國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其后裔以國為氏,始有冀氏。冀國被兼并后,降為晉國的一個縣——冀邑。后來,晉國大夫卻 (què)芮因功受封于冀邑,世稱冀芮,其后代遂“以邑為姓”,成為冀姓的第二支,也是影響較大的一支。
明朝時期,冀姓的其中一支被朝廷移民到陜西省商南縣東河口。清康熙年間,冀恒自商南徙居湖北房縣東鄉佘家河,后來其子遷到竹山安家繁衍至今已13代,現有百余人,主要分布在文峰鄉太和村、迎東村。房竹冀氏的派行(明萬歷8年始續)為:
成源通時儒,
恒作弘德必。
徵明富遇祥,
元自道顯光。
天開國興順,
永盛安乾坤。
冀姓屬稀有姓氏,全國約有19萬余人,歷史上名人輩出。譬如:北周冀俊,歷任襄樂郡守、湖州刺史,進爵昌樂侯;金代詩人、尚書省都事冀錫;明代學者冀元亨、理學家冀亭;清代進士、刑部主事、監察院左都御史冀如錫;現代政治家冀朝鼎,翻譯家、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冀朝柱,央視著名主持人冀星等。
竹山籍冀姓名人有冀林祥,歷任竹山一中副校長、文化館館長、文化局副局長、縣委對臺辦主任、地區文聯辦主任,市群藝館館長、黨支部書記,湖北省影協會員、理事,創作的攝影及文學作品有480多幅(篇)在國家、省、地(市)級報刊上發表;作家冀丹丹(冀林祥之女),所著長篇家族史小說《益生堂》被譽為“2005年度中國最優秀的長篇小說”。
(根據《冀氏族譜》和冀姓后人冀元齡講述整理 操儒舜 輯)
明朝時期,冀姓的其中一支被朝廷移民到陜西省商南縣東河口。清康熙年間,冀恒自商南徙居湖北房縣東鄉佘家河,后來其子遷到竹山安家繁衍至今已13代,現有百余人,主要分布在文峰鄉太和村、迎東村。房竹冀氏的派行(明萬歷8年始續)為:
成源通時儒,
恒作弘德必。
徵明富遇祥,
元自道顯光。
天開國興順,
永盛安乾坤。
冀姓屬稀有姓氏,全國約有19萬余人,歷史上名人輩出。譬如:北周冀俊,歷任襄樂郡守、湖州刺史,進爵昌樂侯;金代詩人、尚書省都事冀錫;明代學者冀元亨、理學家冀亭;清代進士、刑部主事、監察院左都御史冀如錫;現代政治家冀朝鼎,翻譯家、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冀朝柱,央視著名主持人冀星等。
竹山籍冀姓名人有冀林祥,歷任竹山一中副校長、文化館館長、文化局副局長、縣委對臺辦主任、地區文聯辦主任,市群藝館館長、黨支部書記,湖北省影協會員、理事,創作的攝影及文學作品有480多幅(篇)在國家、省、地(市)級報刊上發表;作家冀丹丹(冀林祥之女),所著長篇家族史小說《益生堂》被譽為“2005年度中國最優秀的長篇小說”。
(根據《冀氏族譜》和冀姓后人冀元齡講述整理 操儒舜 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