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fàn)姓起源可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圣君唐堯。堯的這一支子孫歷經虞舜、夏、商諸代,周朝時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堯帝后人杜伯(“伯”乃對大夫的尊稱)無辜被殺,其子遂逃往晉國,任晉國士師(法官),后人以其官為姓,稱為士氏。杜伯的玄孫士會因功先后得封于隨邑(今山西省介休市)、范邑(今河南省范縣),所以又稱隨會、范會,他的子孫后來分為士氏、范氏、隨氏三支,士會由此成為劉姓、范姓、士姓、隨姓等中國姓氏共同的大顯祖。此外,部分范氏由其他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明洪武年間,范光林率范氏一支數人,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以軍籍移居我縣溢水、樓臺擋魚河兩處插草耕種。至今,居于樓臺的范氏宗族已延續13代,主要分布在竹園、范家寨、古樓,人丁逾千人。此支范氏的派行為:
國廷守茂光,思士德希揚。
仁文大繼本,世盛慶明良。
正心開統緒,敦厚裕家邦。
著作恢宏達,永遵自遠昌。
范姓是當今我國姓氏排行第61位的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6%,以河南、四川、遼寧、山東、江蘇、黑龍江、湖南等省多此姓,這7省的范姓約占全國漢族范姓人口的62%。范氏歷史名人不勝枚舉。范蠡,協助越王勾踐當上了霸主后,攜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下海經商,成為“中國商戰之始祖”;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的范增;北宋名臣賢相、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與陸游、楊萬里齊名的詩人范成大;范曄,南朝宋史學家,著有《后漢書》;著名新聞工作者范長江,曾任新華社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等職,創立中國青年記者學會。
樓臺人范文華和范大建叔侄,上世紀30年代初曾在擋魚河竹園、滄浪曹家灣建立蘇維埃鄉政府,任鄉政府主席,配合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在房縣開展革命工作;范大凱畢業于黃埔軍校,當過抗日戰干團教官。
(根據《范氏宗譜》和范氏后人范本慶所述整理 操儒舜 輯)
明洪武年間,范光林率范氏一支數人,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以軍籍移居我縣溢水、樓臺擋魚河兩處插草耕種。至今,居于樓臺的范氏宗族已延續13代,主要分布在竹園、范家寨、古樓,人丁逾千人。此支范氏的派行為:
國廷守茂光,思士德希揚。
仁文大繼本,世盛慶明良。
正心開統緒,敦厚裕家邦。
著作恢宏達,永遵自遠昌。
范姓是當今我國姓氏排行第61位的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6%,以河南、四川、遼寧、山東、江蘇、黑龍江、湖南等省多此姓,這7省的范姓約占全國漢族范姓人口的62%。范氏歷史名人不勝枚舉。范蠡,協助越王勾踐當上了霸主后,攜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下海經商,成為“中國商戰之始祖”;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的范增;北宋名臣賢相、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與陸游、楊萬里齊名的詩人范成大;范曄,南朝宋史學家,著有《后漢書》;著名新聞工作者范長江,曾任新華社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等職,創立中國青年記者學會。
樓臺人范文華和范大建叔侄,上世紀30年代初曾在擋魚河竹園、滄浪曹家灣建立蘇維埃鄉政府,任鄉政府主席,配合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在房縣開展革命工作;范大凱畢業于黃埔軍校,當過抗日戰干團教官。
(根據《范氏宗譜》和范氏后人范本慶所述整理 操儒舜 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