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看家庭變化
——記一戶山區農民家庭會
時間:2009年2月9日(元宵節)晚上
地點: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紅巖村二組村民朱士坤家里。(客戶朱士坤是竹山供電公司擂鼓供電所用電客戶)
主持人朱名艷(朱士坤兒子,37歲):現在從電視、廣播、報紙里看到聽到的都是頌改革、說改革,今晚我們家趁元宵佳節之時,圍著在這熱乎乎的火盆旁也來頌一頌“電”給我們家帶來的變化,每人只講一個事,而且都不離觀念更新,看誰說得好。
朱士坤(戶主58歲):我先說,過去我肚子餓怕了,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手工做起了蜂窩煤球生意,在當時(80年代末)每天可掙五六十元,可算是好收入了,可我一天下來,背疼腰酸得很。“農網”改造后,我向供電所申請并籌措資金買回了一臺煤球機械設備,一天收入可達500元以上,而且人也輕松;去年二次網改后,我又投入資金增加了水泥制磚機設備,收入更可觀了。供電所的師傅還經常來我們家檢修用電設備線路是否正常運行。我們可得要感謝供電單位呀!
劉云英(朱士坤妻子,57歲):你們成天這觀念,那觀念,我也不懂得,可我思想也有變化,最大的是家務事由“電”代替了,家里買了青飼料切碎機和家用機械加工機械,喂豬省時省力成本低,年出售牲豬收入就有1萬多元呢。
張瑞紅(朱士坤兒媳,34歲):婆婆挑起了家庭養殖擔子,是“電”給她省了力,也創造了好收入。我的收入也不錯呀,除經營一個日雜商店外,家里的“炊事班長”也是我,是“電”方便了我,喝開水、做飯、炒菜都是用電器。有冰箱我更不怕來客買菜了,客人隨到,我就能做出客人滿意的飯菜來……
朱琳(朱士坤孫子,11歲):你們大人說得有勁,也得聽我說一說,我的電動車不是用“電”開走的嘛?我每天上學都是電動車“馱”著我呢……說著說著還嘟著小嘴呢。
主持人朱名艷:今晚上燈火通明。爹說的好,媽說的也實在,我的妻子、兒子說的也沒走題。真是改革30年來,特別是“兩改一同價”以來,是“電”給我們家庭帶來了變化,“電”使我們家庭變化說不完呀!(朱志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