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縣兆華山野菜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劉兆華
本刊記者 黨世根
素有人杰地靈、山青水秀、流金淌銀的上庸南山,不必說那挺直的香椿、輕盈的秀竹、飄香的桂子……就是在草窩里抓一把,也能抓出一堆寶:地耳、馬齒莧、薇菜、蕨菜、巖蒜、野油菜……,這些昔日被人們稱為“救命草”的野菜,如今,經兆華山野菜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喬裝打扮后,源源不斷地俏銷上海、北京、杭州等地,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珍品。
在南山的官渡鎮,劉兆華稱得上一個能人,他當過村干部,給鎮辦企業跑過營銷,走南闖北的劉兆華,不甘寂寞,成就一番事業的雄心時時激勵著他,憑著自己多年在商海摸索出來的經營訣竅,他拉起一支能工巧匠,組建了建筑隊,開辦了家具廠和植物油加工廠,幾年下來便擁有固定資產30多萬元,流動資金10多萬元。2001年秋,他出差武漢辦事,在賓館的餐桌上吃上了山里人只有度荒年才肯吃的野菜。時下城里人把這長在山間田邊不為人留意的野菜當珍品,如果加工包裝保鮮運到這大城市里,不就能賺大錢。這真是身在寶山不識寶,任滿山的野菜自生自滅,枉過一春又一春啊!
餐桌上有這東西,市場上肯定有,于是,他在武漢幾家商場轉悠,果然發現包裝精美的山野菜,一看產地是英山縣的,他購置了兩盒山野菜后,連夜乘車朝回趕。回到官渡鎮,他經直來到鎮政府,原鎮黨委書記劉集華見劉兆華拎著兩盒“禮品”,開口便說:“劉兆華你這是……”劉兆華賣起關子:“劉書記,這可是城里人稀罕的珍品啊!”劉集華仔細一瞅,恍然大悟:“劉兆華你想辦加工廠政府全力支持。”說干就干,劉兆華和劉集華便風風火火地來到英山縣山野菜加工廠實地考察,并與廠家敲定了以4萬元買下技術轉讓費合同。當年底,投入資金150萬元建起了廠房,購置加工設備,廠辦起后,劉兆華又以高薪從英山縣山野菜加工廠聘請了一名專業技術人員,2002年春,生產的第一批竹筍、香椿、苔菜、蕨菜、野油菜投放市場后,深受消費者青睞,當年實現產值65萬元。
初戰告捷。精明的劉兆華從外地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來廠搞科技攻關和技術培訓,還挑選了5名具有一定操作技能和文化素質的職工,選送到武漢、杭州等地進行生產規范操作培訓和專業技能學習。
廣闊的市場前景,豐厚的利潤空間,促使劉兆華堅定信心擴大山野菜加工規模。2003年,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添置生產設備,加工車間達到1000平方米,建起高標準1000噸容量的保鮮貯菜池5個,配備了先進的真空包裝機、脫水機、自動捆扎機、保鮮封膜機等山野菜加工生產設備,固定員工達到30人。為嚴把產品質量關,他還添置了殺菌、消毒、檢驗等設施6臺套,對上崗職工進行身體檢查,持健康證上崗。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衛生防疫部門和質監部門制定的操作規程運作,職工進入車間必須著工作服,戴口罩、手套。每生產一批產品都請縣質監、防疫部門檢測,達到國家食品生產質量標準的產品方可進入市場,同時,向經銷商出具檢測報告單。有了優質的產品,他十分注重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在產品包裝和產品質量上下功夫,打驢頭峽景區品牌和南山生態保護區品牌。
為了拓寬市場,劉兆華帶著產品到上海、武漢、北京、杭州等地,尋找客商,向顧客推介山野菜真空保鮮技術具有無污染、無公害、無化學制劑(防腐劑),是全新的生物保鮮技術,可使山野菜保持純天然質地,屬國家農業部指定的生態有機農業推廣技術項目,并出具縣以上質量技術檢測部門的檢驗報告。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該產品在上海、武漢、北京等城市一面市,成為搶手貨,產品供不應求。去年底,實現加工量150噸,加工產品品種達12個,產值100余萬元,上繳稅費6萬元,實現利潤10萬元。
劉兆華興辦山野菜加工企業,不僅使山區豐富的山野菜資源得到開發和升值,而且為財政增收,農民致富拓寬了路子。當地農民通過挖山野菜出售給兆華公司,每年可收入30萬元,山野菜采挖時節,一個農民一天收入可達到100余元。目前官渡鎮農民發展香椿、竹筍、野油菜等無公害基地近萬畝,初步形成了山野菜種、加、銷產業化雛形。
面對已有的成績,劉兆華并沒有陶醉,他打算在進一步做大做強現有加工規模的同時,培植自己的山野菜生產基地,計劃購買1000畝山場,作為山野菜原材料的生產基地和山野菜種苗繁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