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套內面積出售的規定,是在“多數專家和開發商反對,幾乎全部消費者贊成的情況下制定和頒布的” 根據《北京市城市房地產轉讓管理辦法》,從今年12月1日起,拿到預售許可證的預售 商品住宅項目,必須按套內建筑面積賣房。此前,廣東、重慶、深圳、海南和杭州等省市已相繼出臺和實施了以套內建筑面積作為計價依據的相關規定。 滿足消費者需要 北京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市場一處的陳同順處長對《財經時報》表示,出臺這項規定主要是因為近幾年預售商品房面積縮水投訴呈直線上升趨勢。據中消協統計,在北京針對銷售面積問題的投訴,僅次于工程質量問題,近三年這方面的投訴分別以13%、25%、33%的速度增加。由于消費者對房屋建筑面積的測算方法不了解,造成開發商在銷售商品房過程中出現弄虛作假現象,相關部門核查起來難度大。 陳處長稱,按套內面積出售的規定,是在“多數專家和開發商反對,幾乎全部消費者贊成的情況下制定和頒布的”。 據介紹,住宅套內面積由房屋使用面積、套內墻體面積、套內陽臺面積組成,其中,使用面積是每套住宅內除墻體厚度外全部凈面積的總和,通俗地說就是“地毯面積”。而以往按建筑面積賣房,建筑面積包括套內面積和按規定應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兩部分,如樓梯、地下室、物業管理用房等。 房屋建筑面積的計量是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需要專業機構才能測量,所以購房者若想對房屋的建筑面積進行測量必須出資聘請測量單位。而套內建筑面積自己就能測量出來,既有助于避免開發商多算公攤面積來增加利潤等作弊行為,又能有效減少目前關于“住房面積縮水”、“分攤面積不合理”的糾紛。 售樓標明兩種價格 陳處長認為,把按建筑面積計算改為以套內面積出售,每平米價格肯定會有所上漲,但漲幅大小將由開發商自己決定,房管局不會干預和控制,但印制的產權證上仍然會對建筑平米予以明示。 而開發商一致表示,雖然每平米售價上漲,但同樣一套房子的總售價不會變,開發商會很準確地將公攤面積打入到價格當中。 比如,一位購房者要買一套按建筑面積計價每平米4000元的房子,建筑面積100平方米,其中套內面積80平方米、公攤20平方米,總房價就是40萬元?,F在改用按套內面積計價,每平方米將提高到5000元,但房子總價仍是40萬元。20平方米公攤面積的錢其實已經由套內面積承擔了。 雖然實際總價不會有變動,但開發商執行新的辦法時仍非常謹慎,他們最擔心的是,由于每平米價格的上漲可能會嚇跑消費者。 北京中遠房地產開發公司目前正在制定預售樓盤的相關準備工作,參與準備工作的董先生告訴《財經時報》,初期會為消費者提供按建筑面積和按套內面積計算的兩種價格,讓消費者清楚意識到房價總體沒有改變,售樓廣告上也會標明兩種價格。 物業、供暖按什么收費 預售樓盤的供暖費和物業費到底按建筑面積還是套內面積收取,也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房管局對供暖費、物業費是以套內面積還是建筑面積收費目前并沒有規定,這就要看開發商和物業公司的決策,而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開發商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措施。 董先生說,初期還會以建筑面積收費,但隨著開發商之間的競爭,開發商與物業企業協議或以差額補貼的方式,使供暖費和物業費極有可能按套內面積收取。就像天然氣入戶初裝費是每戶5200元,而大部分項目開發商為業主墊付了這項費用,有的只收一半或更少的部分,其余由開發商交納,以作為購房的一項優惠。供暖費和物業費也會按著這個途徑發展。此外,若干年后,當人們已習慣于套內面積購房時,供暖和物業的計費方式也將逐漸以套內面積為基準。 針對有購房者擔心按套內面積購房后,業主對公攤面積、公共設施可能會失去所有權和管理權,其實,這一點購房者并不用擔心,因為在《辦法》中明確規定,可以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隨套內建筑面積權利份額一并轉讓,業主依然擁有公攤面積的所有權。 此外,也有人擔心,按套內面積賣房,開發商可能一味追求套內面積而減少社區公共建設,影響社區環境,對此,董先生表示,社區配套服務和設施是目前各個樓盤吸引顧客的一個招牌,誰也不會為了增加套內面積而砸了自己的牌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