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吵鬧,不見強拆,甚至不見鎮村干部三番五次上門做工作。
3月中旬,為支持得勝集鎮陰灣、后街兩大片區老舊住宅區綜合整治工程建設,位于后街片區的大橋村村民宋型貴開始主動拆除自家140余平方米的老平房……
為創宜居宜業生活環境,年初以來,該鎮全面啟動集鎮陰灣、后街兩大片區老舊住宅區綜合整治工程,共需無償拆除石岸700余米、豬圈17個、廁所17個、違章建筑3處,目前全部拆除。
拆遷,向來是基層工作的“老大難”,該鎮的拆遷工作為何如此和諧?記者開始尋找答案。
主動拆遷非個例
記者采訪發現,在得勝鎮,像宋型貴這樣主動拆遷的事件并非個例。
今年3月,該鎮大橋村后街居民雷成國,在集鎮老舊住宅區綜合整治工程中,主動拆除三間兩層紅磚房一棟,面積近300平方米。
2016年5月,后街居民肖慎榮,在集鎮老舊住宅區綜合整治項目中,因路面加寬,主動拆除石岸、院墻20余米。
2016年6月,因集鎮改造,后街居民張秀菊,主動拆除豬圈、廁所各一個,貢獻菜地150余平方米。
集鎮如此,鄉村也如此。2016年6月,在該鎮中心村莊整治美化過程中,圣水村5組村民鄔定根,將正在生長的辣椒連根拔除,貢獻了兩分菜地……
這些拆遷,群眾都未獲得一分錢的補償。
規劃公開獲支持
無償拆遷,居民損失的是實打實的利益。得勝鎮黨委、政府是如何獲得群眾支持的?黨委書記曾詩軍一語道破謎底:“無論是集鎮改造,還是村莊整治,其目的都是為了讓環境越變越好,最終受益的都是群眾,只有讓他們明白了這一點,拆遷才能順利進行。”
為此,該鎮在所有拆遷項目進行前,都要將項目規劃進行公開。在集鎮老舊住宅區綜合整治項目中,該鎮提前半年將相關規劃設計向群眾進行公開,并邀請縣設計院相關工作人員,召開十余場群眾會,向群眾講解項目實施的目的以及最終的效果。“路寬了,規劃更合理了,生活出行都更方便了,讓出兩分菜地,值!”大橋村主動拆遷的居民張秀菊如是說。
心氣順了,拆遷自然順利,一些過去的拆遷困難戶,如今也完全轉變了態度。2014年3月,壇山村村委會準備修建一條通院環形路,打通村內交通,修至3組村民劉太禮家時,因為要占用他家一分多地,劉太禮堅決不肯,項目不得不擱置了起來。去年5月,得勝鎮中心村莊整治美化項目如火如荼地推進,項目進行到壇山村時,又需要占用劉太禮一分多地。鎮村干部犯了難,不料劉太禮卻二話沒說,很快讓出了土地。“規劃我老早就看到了,村莊整靚了,一家人看著也舒坦,貢獻一分多地,我愿意!”劉太禮說。
春風化雨潤無聲
讓群眾認識到項目建設的目的,看得到項目建成的效果,拆遷就能和諧?曾詩軍告訴記者,這只是原因之一,甚至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要讓群眾素質高起來,覺悟漲起來,民風社風淳起來!”
為此,得勝鎮黨委、政府沒少下功夫。
以文明催生新風,靠“十星”凝聚民心。近年來,得勝鎮狠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虛功做實,潤物無聲,培養提高農民素質,著力改善社風民風。
該鎮在全鎮范圍內廣泛扎實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和“十曬十比十評”活動,結合“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做好“十星好人家”典型宣傳展示,在人口集中地點或村級十星廣場設立積德榜,引導群眾向“十星好人家”學習,做到見賢思齊。采用支部會、公示欄、廣播等宣傳形式向群眾廣泛、深入宣傳“十星級文明戶”優惠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創評活動的積極性,形成全民創星追星的格局。以“十星級文明戶”為載體,大力創建文明村、文明鄉鎮、文明家庭,把文明新風灌輸到每一戶群眾家庭。
同時,該鎮還常態化開展公民基本道德宣傳。去年,鎮政府在有限的資金內擠出3萬余元用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宣傳,印制《得勝鎮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宣傳手冊》10000份,做到全鎮居民每戶1本,中小學校每人1本。每兩個月定期召開一次群眾會議,比照“支部主題黨日”形式對公民基本道德進行宣傳教育。
“未來幾年,我鎮將圍繞城鄉一體化建設目標,以集鎮為中心,以中心村莊為支點,以花西路、得大路、白竹路等交通主干道為紐帶,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協調、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新型城鎮體系。有了良好的社風民風做基礎,拆遷不再是‘老大難’,這一切都不再是夢!”得勝鎮鎮長汪金午信心百倍地說。(張 成 何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