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山縣雙臺鄉有這樣一個人:她是女孩子,卻最男人,誓把“正義凜然”當座右銘;她是新手,卻最歷練,但凡調解現場,總有她的聲影;她扎根基層,傾心彈奏和諧曲,用實際行動維護了一方和諧穩定。——她就是竹山縣2018年度全縣綜治先進個人、縣司法局雙臺司法所副所長張志晨。
張志晨,女,1984年12月生,漢族,現任竹山縣司法局雙臺司法所副所長。自2014年10月到雙臺司法所參加工作以來,有效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00余件,開展普法宣傳活動40余場次,為群眾辦理法律援助案件80余件,幫教管理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人員40余人,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大宣傳大排查15場次。
獻好“關鍵策”,當好參謀人
雙臺鄉地域遼闊,社情復雜,是全縣有名的窮鄉僻壤,曾經有過 “全縣三個之最”(即越級訪、無理訪人數全縣最多,基層治安狀況排名全縣最差,群眾安全感測評指數全縣最低)。
為扭轉基層維穩被動局面,張志晨冷靜分析,向鄉黨委政府提出了可行性意見建議。一是普法先行。成立以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干警和鄉村干部為主體力量的“七五”普法宣講團,巡村入戶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讓群眾在法治宣傳活動中沐浴法治陽光、受到法治教育,較好解決了該鄉法治氛圍不濃的問題。二是整合資源。依托鄉、村綜治中心,成立鄉矛盾糾紛訴前調解中心、村訴前調解工作室,同時結合各村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整合基層維穩、人民調解、鄉賢能人助手等工作平臺和閑散社會力量,編織構建覆蓋鄉村的綜治工作和訴前調解組織網絡,有力解決了該鄉平臺資源多、實際價值小、工作兩張皮等問題。三是保底排查。研究制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五步工作法”(即:第一步摸排,定期對轄區矛盾糾紛全面開展大排查,編號管理,掌握底數;第二步會商,定期召開矛盾分析會,對排查的矛盾糾紛進行分析研判,明確口徑,找出解決辦法;第三步交辦,把矛盾糾紛交辦到相關單位,逐案明確包案領導、責任單位、具體責任人和辦結時限,做到矛盾糾紛有人管;第四步督辦,對交辦的矛盾糾紛進行督辦,督促化解進度,確保案結事了;第五步兜底,對確實無法化解的矛盾糾紛,依法依規處理,對確屬無理取鬧的重點人員做好穩控工作,確保敏感時期不越級上訪;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堅決依法打擊)。
持續開展以查隱患保安全、查責任保穩定、查問題保發展為主要內容的“三查三保”專項行動和以大排查、大調研、大化解、大穩控、重點信訪案件包化解、包處置、包穩控、包到底為主要內容的“四大四包”信訪維穩集中行動,全力排查糾紛隱患,把大量矛盾隱患化解在萌芽狀態之中。堅持領導干部開門接訪、帶案下訪,特別是重點敏感時段,成立工作專班,對重點村、重點人采取逐村督辦、逐村摸排、逐人見面的方式,將責任壓實,確保矛盾糾紛排得出、底數明、控得住、化得了。
管好“關鍵人”,當好管控人
對基層司法所來說,需要重點關注的“關鍵人”確實不少,重點信訪人算其一,社區矯正對象、安置幫教人員算其一,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維權算其一。這些“關鍵人”都是影響基層穩定的關鍵要素,如若管理不好、不到位,勢必影響基層社會穩定。
對社區矯正人員,她“嚴”字當頭,嚴把社區服刑人員入矯前的評估調查關和入矯后的管控關。要求社區矯正人員與司法所至少一周一見面、一月一匯報,絕不允許社區矯正“關鍵人”脫離視線的情況發生。
對幫教安置人員,她嚴格規范“一人一檔”制度,根據每位刑滿釋放人員的犯罪原因、思想動態、服刑期間悔過表現等情況相應制定幫教方案,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對其他弱勢群體也一樣,她始終堅持親情感染在先,教育引導在后,真心幫扶,傾心關愛,把弱勢群體當親人,實施親情關愛。
做好“關鍵事”,當好履職人
在她眼里,司法所的“關鍵事”,主要是普法、調解、法律援助和社區矯正人員監管。除此之外,還要配合做好“掃黑除惡”“精準扶貧”等黨委政府中心配合工作,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張志晨就是這樣一位基層矛盾調解人,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服務于民,維護公平正義。恰如廣袤大地的一朵鏗鏘玫瑰,扎根基層,久彌清香。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近年來,張志晨先后獲得全市社區矯正工作先進個人、全市“七五”普法中期工作先進個人、2018年度全縣綜治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程賢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