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始縣高坪鎮的青山綠水間,活躍著一支特殊的隊伍——高坪鎮青花女子民兵連。她們是守護平安的“鐵姑娘”,是傳承文化的“紅色使者”,是脫貧攻堅中的“愛心媽媽”,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從1964年建連至今,六十余載風雨兼程,這群巾幗英雄用奉獻與堅韌,書寫了一部戰天斗地、為民服務的詩篇。
“鐵姑娘”:
治山治水治窮
盛夏時節,走進高坪鎮青花社區,民宿林立,游客如織。在社區一隅,一塊梯田靜臥在青山與村落之間。“這是老一輩‘鐵姑娘’打下的‘江山’。”高坪鎮青花女子民兵連連長黃美清語氣里滿是自豪。
“鐵姑娘”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對高坪鎮青花女子民兵班的別稱。1964年高坪鎮成立青花女子民兵班,十幾名女民兵揮舞大錘打炮眼,砌田坎、背土方、造梯田,參與到“治山治水治窮”中來。
在花崗巖峭壁上,女民兵譚元珍掄起9公斤重的大錘,連續砸下680次,鑿出兩尺深的炮眼,“八大錘”的美譽由此而來。
姑娘們手上血泡疊著血泡,簡單纏上布條便繼續投身勞作。靠著她們這股頑強勁頭,層層梯田在荒山上拔地而起。
她們戰天斗地的精神得到原武漢軍區的大力推介,1973年1月,原武漢軍區授予高坪青花社區女子民兵班“鐵姑娘戰斗隊”榮譽稱號。“鐵姑娘”的名號響徹荊楚大地,成為人們心中英勇的象征。
“我們拿得起鋤頭,同樣扛得住槍。” 在建始縣中西醫結合醫院醫養中心,83歲的黃圣秀每當談起這段崢嶸歲月,眼里總泛著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揮汗如雨、熱血沸騰的年代。
紅色血脈:
文化傳承的燎原之火
2010年4月,高坪鎮政府重組高坪鎮青花女子民兵連,黃美清任連長。如今,這支隊伍已發展到60人。
走進高坪鎮青花女子民兵連訓練基地,一群女子民兵正伴隨著悠揚的苗族旋律翩翩起舞。她們的步伐鏗鏘有力,與樂聲完美交織,充滿活力與力量。連長黃美清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說道:“唱紅歌、學民族舞,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訓練內容。”
盡管新時代不再需要扛起鋼槍沖鋒陷陣,但高坪鎮青花女子民兵連始終堅持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己任,在董必武軍事活動遺址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活動;走進各個村落,舉行莊重的升旗儀式;在各類文藝演出中,放聲高唱紅歌,跳民族舞,用藝術的形式傳遞紅色力量。
隨著高坪鎮康養旅游產業興起,青花女子民兵連勇挑文化傳播重擔,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先鋒隊。2014年地心谷景區開業,她們常駐景區進行民俗歌舞表演,吸引大量游客駐足圍觀,提升了景區人氣與知名度,為當地旅游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黃美清始終將傳承弘揚本土文化視為己任。她帶領女子民兵連向當地傳統文化傳承人虛心求教,并邀請民俗老師進行系統指導。她們領會了《陪十姊妹》《哭嫁》等土家族民俗婚禮內涵,逐步成為推廣民俗文化的“活招牌”,為建始縣獲評“湖北省土家婚俗文化之鄉”立下功勞,高坪鎮也因此被評為“湖北土家族陪十姊妹(哭嫁)傳承基地”。
如今,在女子民兵連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舉行土家族傳統婚禮。女子民兵連隊員黃芳回憶起2021年為兒子舉辦的婚禮時,滿臉驕傲地說:“婚禮是按照土家族婚俗傳統來辦的,特別有意義。”
憑借對民俗文化的精彩演繹,青花女子民兵連獲得廣泛認可。她們不僅在當地家喻戶曉,而且兩次走進中央電視臺《鄉約》欄目,多次受邀參加州、縣文藝匯演,展示高坪鎮的民俗文化魅力。
鐵骨亦柔情:
“愛心媽媽”團隊的溫暖堅守
“我愿做一輪太陽,讓山里困難孩子每天都沐浴在陽光中。”黃美清和她的“愛心媽媽”團隊許下誓言。
2008年,黃美清組建“愛心媽媽”團隊,這支由青花女子民兵為骨干力量的隊伍,將“鐵姑娘”堅韌不拔、助人為樂的精神融入日常幫扶。她們化身為留守老人的“貼心女兒”、留守兒童的“愛心媽媽”,用細膩的情感與實際行動詮釋大愛。
青花女子民兵連成員蔡萍等率先行動,將留守兒童接到家中,與孩子們同吃同住,用無微不至的關懷填補他們成長中的情感缺口;同時,黃曉雪、岳菲等社會愛心人士也紛紛加入捐助行列,為幫扶工作注入力量。
十幾年間,“愛心媽媽”團隊累計與200余名兒童結對,開展“送母愛、送親情、送溫馨”活動超300次。“愛心媽媽”志愿者服務隊捐款捐物,惠及1000余人次,用持續的關愛為弱勢群體撐起一片充滿希望的藍天,讓“愛心媽媽”的名字家喻戶曉。
聚力繪藍圖:
“鐵姑娘”點亮振興路
2018年,投資金額達15億元的青花田園綜合體項目落地青花社區,將文旅融合、農旅融合、醫養融合、康養融合的藍圖鋪展在這片土地上。以唐瑛為代表的青花女子民兵,化身攻堅克難的先鋒隊,在項目落地的關鍵戰役中勇挑重擔。
面對土地流轉、房屋拆遷等“硬骨頭”,女子民兵連僅用一周時間協調流轉1700畝土地,3個月內完成57戶房屋拆遷,將搬遷、征地等矛盾化解在村內。“鐵姑娘”入戶講政策、算細賬,用耐心與智慧破解難題。從田間地頭到村民家中,處處可見她們奔波的身影。
隨著項目建成,青花社區實現華麗轉身:昔日梯田旁建起特色民宿與康養設施,村里順勢成立藥材種植、蔬菜種植、特色養殖、勞務合作、民宿旅游5個專業合作社,組建青花社區供銷社,社區集體年收入達30余萬元,村民在家門口捧起“金飯碗”。
在“鐵姑娘”精神的感召下,外出打工的毛鳳年返鄉創業。從民宿選址裝修到客源拓展,唐瑛和女子民兵連全程幫扶。村里新建的文化禮堂成為毛鳳年蛻變的“加油站”——她在此學習建始絲弦鑼鼓,將傳統技藝融入民宿服務,讓游客進行沉浸式文化體驗。禮堂內陳列的“鐵姑娘”奮斗史讓她深受觸動,毅然加入女子民兵連,從“打工妹”成長為“鐵姑娘”隊伍的一員。
如今的青花社區,文化禮堂、院線電影院、農家書屋成為村民學習交流的陣地,越來越多的人在“鐵姑娘”精神引領下投身鄉村建設。曾經守護梯田的堅韌力量,正化作推動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的動能,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續寫新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