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得勝鎮積極踐行“兩山”理念,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建功綠色低碳示范區、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縣”目標定位,立足自身茶葉資源稟賦,推動產業振興,堅持把茶葉作為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綠色低碳的支柱產業、助農增收的主導產業,2023年成功爭創全省首批以茶葉產業為主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榮獲湖北省生態鄉鎮、十堰市高質量發展集體等榮譽。
一、基本情況
得勝鎮地處竹山縣西部鄂陜交界處,海拔較高,常年云霧繚繞,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絕佳條件。全鎮茶園總面積達3.8萬畝,輻射全鎮14個村、5000余戶茶農,是名副其實的“茶葉專業鎮”,也是湖北“十大名茶”圣水毛尖的原產地和主產區。鎮內現有在冊茶葉專業合作社50家,茶葉加工車間、作坊59個,培植了星夢、竺山紅、圣水村等茶葉龍頭企業,培育出“十星紅”“圣水村”“秦嶺源”“飛云山”等優質茶葉商標37枚,形成了種產銷完整產業鏈條。
二、關鍵舉措及成效
1.引進先進理念,創新發展思路。多年來,得勝鎮茶葉生產主要側重于春節芽茶,秋季茶葉產量較小,大量的夏秋大葉茶鮮葉,隨修剪茶樹遭廢棄。為解決這一問題,鎮黨委組織各村黨支部書記和企業、合作社代表先后多次赴宜昌、恩施等地考察學習,同時又遠赴浙江、安徽等地學習大宗紅茶、大宗綠茶產業技術,了解當地市場行情、銷售理念、聯農機制、政府對口幫扶措施及茶葉產業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通過學習總結,得勝鎮創新探索發展大宗茶,多次舉行茶產業交流會、現場培訓會,大宗茶發展模式已初見成效。
2.強化黨建引領,明確發展定位。得勝鎮始終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其中圣水村黨支部立足土壤富硒的生態優勢,帶領黨員群眾率先探索“綠色發展、茶葉主導、富民興村”道路,茶園面積由當初的20余畝,擴大到3000余畝。2022年得勝鎮成立“黨建+茶葉產業鏈”功能型黨委,解決了茶葉產業經營主體各自為戰、相互分離問題,加強了支部、企業、合作社、茶農協同發展。
3.培育產業基地,打造生態茶山。錨定“西部綠色高效農業先行區”定位,突出茶葉產業特色,依托圣水村優質核心茶園建設標準化基地,以點帶面,累計建成高標準生態茶園3.8萬畝,讓黃土荒山變成青山茶山。2022年以來逐步完善茶園設施配套,新修建茶園產業路14公里,安裝茶園軌道機6.5公里,新建大宗茶示范茶園8000畝,著力建成全縣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板塊。
4.培育龍頭企業,提升品牌價值。聚焦生態資源、招商生態投資、培育綠色企業。成功引進省級龍頭企業湖北星夢茶業有限公司和湖北竺山紅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依托龍頭帶動,茶葉產品效益逐步提升。2023年全年收購大宗茶鮮葉3150余噸,簽訂出口貿易訂單528噸,發放鮮葉款2800余萬元,茶農每畝茶園增收達到3000元。同時,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持續發力,支持星夢公司成功注冊“十星紅”馬德里國際商標,提高了企業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目前,得勝鎮現有3000平米紅茶生產車間2個,4800平米精制生產車間1個,3000平米大宗綠茶生產車間1個,其中精制車間生產線4條、大宗紅茶生產線2條、大宗綠茶生產線2條,日加工鮮葉量可達10萬斤。全年計劃可生產干茶1350噸,其中紅茶700噸、大宗綠茶650噸,年產值可達6050萬元。
三、展望未來
緊緊圍繞“育基地、搭鏈條、壯龍頭、促發展”的思路,建管并重,系統化謀劃茶葉產業發展,不斷壯大種植規模,逐步擴大品牌影響力,有效延伸產業鏈條,大力提升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增強產業帶富能力。
1.切實加強茶葉基地管理。因勢利導、因村制宜,按照“政府引導、龍頭帶動、精準到戶、助力發展”的管理模式,采取建管并重、統分結合等措施,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全鎮3.8萬畝新老茶園是我們打造“茶葉專業鎮”的堅實基礎和最大優勢,也是全鎮茶農發展產業致富的最大底氣。針對圣水、茶場、界嶺、文峪河等村原有基礎較好、產出效益較高的茶葉基地,重點突出每年季節性地深耕除草、修剪施肥,著力建設高質量、高標準的精品高產茶園;針對復興、五道河、大橋等村新建的幼齡茶園,重點突出階段性的淺耕除草、套種管護,有效提高建園成活率、促進茶苗生長,爭取早日投產見效。同時,積極爭取農業、財政、國土、水務等部門項目資金支持,配套完善茶園機耕道、灌溉管網、物理滅蟲等配套設施建設,及時組織開展茶尺蠖等病蟲害防治,有效保障茶葉品質,提高產出效益。
2.延伸茶葉產業加工鏈條。針對過去茶葉產業發展過程中凸顯的總體制茶水平不高、資源綜合開發滯后等短板,積極邀請縣農業局、縣茶辦的專家技術人員及本地資深的制茶師傅,深入田間地頭和炒茶制茶車間,手把手地對茶園管護和制茶技巧進行指導,有效提高種植管理和制茶技術水平。積極引導和組織全鎮各茶葉專業合作社加強與“星夢”“竺山紅”“圣水村”等龍頭企業的合作力度,構建“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茶葉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和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共同體,延伸茶葉產業加工鏈條。
3.打造茶葉生態有機品牌。結合得勝茶葉資源優勢,加快大戶和合作社流轉茶園的步伐,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強化茶葉產業的組織化、專業化和機械化程度;精心組織春茶開采節、茶葉采摘休閑體驗游等活動,突出生態、有機、富硒和文化內涵,整合打造得勝茶葉特色品牌。組建產銷聯合體,增強企業對茶葉的采摘、收購、加工等實施全程標準化控制能力,進而實現對產品質量和產品安全的精準控制,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4.拓寬茶葉市場競爭領域。在原來綠茶生產的基礎上,生產“十星紅”紅茶和“林總督”磚茶、黑茶、大宗茶等,實現全鎮茶葉產業從只注重春茶加工逐漸向春夏秋三季茶產品開發轉變,從只注重芽茶利用逐漸向芽茶和一芽一葉、一芽多葉及大宗茶綜合利用轉變,從只注重制作高檔綠茶逐漸向制作高中低檔茶并重轉變,從注重單一制作綠茶逐漸向多元化開發綠茶、紅茶、黑茶、磚茶、大宗茶及茶飲料等產品轉變,更加貼近大眾消費群體和普通百姓,形成茶葉產品的梯次結構,延伸茶葉鏈條,拓寬市場競爭領域,提高茶葉的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效益。
(得勝鎮:汪金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