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懷著對堵河文化的景仰,記者來到秦巴文化藝術中心五樓的美術館。美術館由縣文化館創建,主題就叫“上庸風雅頌”。
走進館內,一眼就看到了“庸公戈”的照片,令人不禁聯想到古老的庸文化。庸國是巴文化的集大成者,與庸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相映照的,就是庸國燦爛的文化藝術。古籍記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贝蛘倘绱?,日常生活中想必處處都是音樂和舞蹈,以至于庸國的文化藝術成為時尚,很多諸侯國都“附庸風雅”,在楚國的都城里,有人唱起“下里巴人”,立馬就有幾千人跟著唱。這些音樂以及舞蹈是什么樣的形式我們無從得知,但肯定是竹山民間仍在流傳的竹山高腔、薅草鑼鼓、官渡民歌以及花鼓船歌的母體。
庸文化還包含著豐富的文學內涵,比如以女媧及綠松石傳說為代表的神話,以《詩經》及《黑暗傳》(即民間的夜鬧鼓)為代表的詩詞?!对娊洝分杏小? 》,而《黑暗傳》一直在民間流傳,都堪稱庸文化的瑰寶。至于尹吉甫和屈原兩位文化名人,雖然與庸文化有關,卻不在竹山地域之內,我們姑且不論。
不過,竹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并沒有出現文化大家,直到民國以至現在,才出現了幾位頗有影響的文人學者。出生于得勝鎮的袁白濤,詩畫印都很有造詣;客居竹山多年、算得上半個竹山人的羅維揚,主編了影響深遠的《堵河文藝》;出生于城關鎮的江達,小說、詩歌、散文等多種體裁的著作頗為豐碩;劉榮盛、華賦桂出版了《勞工大律師》、《首義元勛張振武》,在“革命文化”上做出了艱辛的努力;主攻民間文學的則有陳新民、陳德明等人。
當然,袁白濤更多的是以著名畫家的身份為人熟知,美術館里辟有袁白濤展廳,展出的是袁白濤遺作的高仿品。另有個人展廳的是出生于上庸鎮的余曼白,展出的有幾十幅剪紙作品。但余曼白體現的是四川自貢剪紙風格,真正能夠代表堵河剪紙藝術的是上庸鎮的朱云英和麻家渡鎮的喻少貞,但由于種種原因,美術館里沒有她們的展品,甚以為憾。
美術館里書法作品琳瑯滿目,在書法上具有全國影響的柳林人楊開金、城關人黃家喜均有作品展出。竹山堪稱書法大縣,有多名省書協會員,可謂各擅勝場。還有秦古人左康的篆刻,也頗引人入勝。
讓人饒有興趣的是,美術館里還展出了100幅“黑白記憶”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或來自于縣檔密館的館藏,或來自于原縣文化館長冀林祥的創作,最早的作品居然拍攝于1950年。看到這些照片,讓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今昔對比,幸福感滿滿。
據了解,縣文化館還準備建設“非遺”館。竹山歷史悠久,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有竹山牌子鑼、堵河皮影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有上庸滾龍、竹山懶豆腐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5項,還有4個鄉鎮被命名為“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走出美術館,不禁感嘆堵河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堵河文化還孕育了影響深遠的“十星文化”,衍生了奇石、根雕等新的藝術種類。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文化自信的時代,十九大報告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廣大文化工作者應當砥礪前行,有所作為。


走進館內,一眼就看到了“庸公戈”的照片,令人不禁聯想到古老的庸文化。庸國是巴文化的集大成者,與庸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相映照的,就是庸國燦爛的文化藝術。古籍記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贝蛘倘绱?,日常生活中想必處處都是音樂和舞蹈,以至于庸國的文化藝術成為時尚,很多諸侯國都“附庸風雅”,在楚國的都城里,有人唱起“下里巴人”,立馬就有幾千人跟著唱。這些音樂以及舞蹈是什么樣的形式我們無從得知,但肯定是竹山民間仍在流傳的竹山高腔、薅草鑼鼓、官渡民歌以及花鼓船歌的母體。
庸文化還包含著豐富的文學內涵,比如以女媧及綠松石傳說為代表的神話,以《詩經》及《黑暗傳》(即民間的夜鬧鼓)為代表的詩詞?!对娊洝分杏小? 》,而《黑暗傳》一直在民間流傳,都堪稱庸文化的瑰寶。至于尹吉甫和屈原兩位文化名人,雖然與庸文化有關,卻不在竹山地域之內,我們姑且不論。
不過,竹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并沒有出現文化大家,直到民國以至現在,才出現了幾位頗有影響的文人學者。出生于得勝鎮的袁白濤,詩畫印都很有造詣;客居竹山多年、算得上半個竹山人的羅維揚,主編了影響深遠的《堵河文藝》;出生于城關鎮的江達,小說、詩歌、散文等多種體裁的著作頗為豐碩;劉榮盛、華賦桂出版了《勞工大律師》、《首義元勛張振武》,在“革命文化”上做出了艱辛的努力;主攻民間文學的則有陳新民、陳德明等人。
當然,袁白濤更多的是以著名畫家的身份為人熟知,美術館里辟有袁白濤展廳,展出的是袁白濤遺作的高仿品。另有個人展廳的是出生于上庸鎮的余曼白,展出的有幾十幅剪紙作品。但余曼白體現的是四川自貢剪紙風格,真正能夠代表堵河剪紙藝術的是上庸鎮的朱云英和麻家渡鎮的喻少貞,但由于種種原因,美術館里沒有她們的展品,甚以為憾。
美術館里書法作品琳瑯滿目,在書法上具有全國影響的柳林人楊開金、城關人黃家喜均有作品展出。竹山堪稱書法大縣,有多名省書協會員,可謂各擅勝場。還有秦古人左康的篆刻,也頗引人入勝。
讓人饒有興趣的是,美術館里還展出了100幅“黑白記憶”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或來自于縣檔密館的館藏,或來自于原縣文化館長冀林祥的創作,最早的作品居然拍攝于1950年。看到這些照片,讓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今昔對比,幸福感滿滿。
據了解,縣文化館還準備建設“非遺”館。竹山歷史悠久,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有竹山牌子鑼、堵河皮影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有上庸滾龍、竹山懶豆腐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5項,還有4個鄉鎮被命名為“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走出美術館,不禁感嘆堵河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堵河文化還孕育了影響深遠的“十星文化”,衍生了奇石、根雕等新的藝術種類。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文化自信的時代,十九大報告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廣大文化工作者應當砥礪前行,有所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