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冰
一
地處巴山堵水間的古庸國,應(yīng)是華夏大地上最早的方國之一。據(jù)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舜典》記載:“舜帝三十而征庸,在位五十載,徙方乃死。”可見4000年前的堯舜時期,庸作為一個部落方國就已存在了。
庸國在華夏歷史上的第一次精彩登場,是在公元前1046年。當時的庸人與同居秦巴地區(qū)的“西土八國”一起,不遠千里來到牧野(今河南孟津),與周武王姬發(fā)會師,直搗商紂王的首府朝歌。其事跡見于《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由此可見,庸國是武王伐紂聯(lián)軍的主要部分,排在蜀、羌等國家的前面。《史記》關(guān)于牧野之戰(zhàn)的記敘則更為詳盡,每一位讀過此段文字的人,都會對周武王姬發(fā)搖頭晃腦的生動表演記憶猶新。
在古庸國生存繁衍的秦巴地區(qū),考古學和歷史文獻學也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早期文明印痕。如發(fā)現(xiàn)于重慶市巫山縣、距今204萬年的“巫山人”,發(fā)現(xiàn)于湖北鄖縣的、距今100萬年的“鄖陽人”等。在堵河流域的竹山霍山坡、潘口、兩河口黃土包等地,先后出土了大量新、舊石器,留下了1萬年前古人類的信息。這里中小河流縱橫,物種豐富,氣候適宜,應(yīng)是古人類生存繁衍的宜居場所。《康熙字典》、《神仙全傳》、《輿地紀勝》等記載的女媧煉石補天遺址,在竹山城西四十里的女媧山,則是從另一側(cè)面記錄了古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跡。
關(guān)于庸人的起源,古往今來眾說紛紜,目前較流行的有幾種說法:一是"容成氏"之說。上古時期,"容"與"庸"通用,因此有人說容成氏就是庸成氏,容成氏就是庸國的先君。二是"祝融"說。認為鉆木取火的祝融氏是庸人的祖先。三是巴人說,認為巴人為其先祖。四是“百濮”說,認為百濮部落是庸人祖先。
這些說法大多猜測臆斷,并無多少考古和文獻依據(jù)。倒是近現(xiàn)代一些大家的觀點,似更接近于史實。如梁啟超在《飲冰室文集·巴庸系》中說:“庸分布在湖北西北部漢水流域,北以秦嶺山脈與漢族分界,南以巴山山脈與巴人分界,其民族介乎巴與漢族之間。周初助周人滅商,春秋與楚為敵,后為楚秦巴滅而分之,后遂同化于漢族。庸在商周間殆純?yōu)楫愖濉?rdquo;王桐齡《中國民族史》也說:庸為西方民族的一支,庸族血統(tǒng)界乎漢苗藏三族之間,在漢水中流流域,是與巴、蜀各自獨立之民族。綜合諸多因素來看,古庸人應(yīng)該是顓頊苗裔的分支,從各地散居的庸人后裔的生活習俗來看,他們與土家族是“近親”。
二
夏商時期的庸國有何作為,因無正史記載,不好臆揣。但從“庸”字的變遷,似可看出一些影子來。古庸國人應(yīng)掌握著先進的青銅技術(shù),國內(nèi)又盛產(chǎn)金屬,是鑄鐘大國,因此又被稱為"鏞人",夏商時期許多鼎器都是庸人的杰作;庸人掌握了先進的修造技術(shù),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稱為"墉人",周朝時周人就曾請庸人在洛邑建造都城,竹山縣古庸方城遺址的城墻歷經(jīng)3000余年風雨侵蝕,仍然屹立不倒,這足以證明庸人的建筑藝術(shù)的高超;庸人生活水平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乃疁剩窌杏涊d"茶風源于巴山楚水間",庸人是最早飲茶的先民;庸人還追求生活的藝術(shù),注重娛樂,史料記載庸人是圍棋的發(fā)明者,堵河流域的上庸是堯統(tǒng)治時期堯長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發(fā)明了棋類博弈游戲,史稱“堯時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庸人還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古代戰(zhàn)事考》說“惟庸人善戰(zhàn),秦楚不敵也”。
牧野之戰(zhàn)后,庸國被封為“伯國”,在“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中居中,在異姓諸侯中位居上游。庸國開始迅速崛起。疆土不斷擴大,鼎盛時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國及巴國還大,與南方正在崛起的楚國不相上下。其疆北抵陜西漢中、安康,南到湖南常德、張家界,西至重慶奉節(jié)、萬縣,東臨湖北保康、興山,面積在1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書記載中提供了庸國疆土豐富的資料。《讀史方輿紀要》載:“四川首州府,周庸國地。大寧、奉節(jié)、云陽、萬縣、開縣、梁山皆其地也。”《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漢中)本附庸國,屬蜀。”《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載“于周為庸國之地”。《魏書》記載:“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為上庸郡。轄商、豐陽二縣。”上庸郡就是商洛東部丹鳳、商南、山陽一帶,名為庸郡,可能與曾經(jīng)是庸國屬地有直接的關(guān)系。
庸國的爵位也很高。《禮記·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庸既為伯,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
庸國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而疆域廣大的庸國并非是徒有其表,其國力也非常強大。商朝時期,庸是群蠻之首,“百濮”都歸集在庸國麾下。春秋時期,庸國稱雄于楚、巴、秦之間,曾打敗楚國幾次入侵,以至于給楚國造成遷都的威脅。最后的庸楚之戰(zhàn),楚如果不聯(lián)合巴、秦,單靠某一個諸侯國想滅掉庸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庸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竹山縣境內(nèi),古今學界無爭議。但具體的方位卻仍是一個謎。據(jù)說已故著名楚史專家石泉先生,生前曾派弟子來竹山尋找古庸都舊址,并說“庸都何在”是“楚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他根據(jù)史料考證,初定六處“疑址”:一為文峰皇城村境內(nèi);二為原田家壩北壩街;三為田家壩鎮(zhèn)兩河口;四為今縣城所在地;五為今竹溪縣河鎮(zhèn)境內(nèi);六為城北80里的原滄浪鄉(xiāng)境內(nèi)。終因無考古文物支持,沒有得出令學界信服的結(jié)論。近年來,省、市文史專家實地考察地形地貌后初步認定,考慮到古史記載古庸都“三面際水”的記載,今竹山縣城所在地為庸國都城的可能性較大。
三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zāi)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yǎng)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并率領(lǐng)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lián)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楚與秦、巴三國聯(lián)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楚王實現(xiàn)了“一鳴驚人”的壯志。
庸國滅亡后,秦、楚兩國疆域相連,在兩大強國近四百年的戰(zhàn)亂中,故庸舊地朝秦而暮楚,昔日的古都方城不斷地變換著兩國戰(zhàn)旗,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顯然,這樣的生存境遇是一個曾經(jīng)擁有輝煌歷史的族群不能承受的。早在滅國之時,庸人就開始了悲壯地遷徙,去尋找新的家園,在四面強敵、遍地狼煙的虎視下,他們的遷徙路線沒有更多的選擇,只有沿著武陵山脈過峽江,進入到清江、酉水、澧水流域,而這些區(qū)域,正是現(xiàn)在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
有關(guān)庸國的歷史記載,隨著楚、秦、巴三國滅庸之戰(zhàn)煙消云散,庸人在逃亡的遷徙中也從歷史中消失蹤跡。從流傳于今的張家界、湘西的地名中可以看到,從遙遠的庸國遷徙而來的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在與當?shù)刈迦航?jīng)過了最初的沖突后,他們?nèi)谌肓送良易宓南让裰校槲覀兞粝乱幌盗械孛河怪荨⒋笥瓜⑹┤芟⒋笥篂⒋笥蛊骸⒋笥箍凇⒂顾⑽淞杲?hellip;…庸人的后裔,除少部分在原住地躲進深山,繁衍生息外,大多數(shù)流散于在鄂西、張家界、湘西更為廣大的山林中。
四
庸國因其立國早,滅國也早,正史記載少,其事跡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故為學界關(guān)注少。其實,早在清末民國時期,梁啟超、陳寅硌等大家,對古庸國都有過精彩論述。如在談到秦楚巴滅庸時,梁啟超說:“楚莊即位三年,聯(lián)秦、巴之師滅庸,春秋一大事也。”可見庸國在春秋時期,是一方影響時局的重要的力量。
近年來,古庸國再次被湖北、湖南的學界所關(guān)注,甚至被稱為“東方古羅馬”、“中國的龐培”,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著名巴史專家張良皋在其專著《巴史別觀》中,首章便以《故國神游》為題,全面揭秘古庸國文明,提出了華夏文明起源的“巴域說”。他認為:古庸文明和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三星堆文化、瑪雅文化一脈相承。先秦時代許多文化之謎,包括四靈、十干、五行、八卦及楚文化、巴文化都與庸國息息相關(guān)。道教盛言四靈、五行、八卦,因而庸國也是道教的原生地。庸國在人類社會的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么高估都不過份。古庸國應(yīng)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故里。他的《離騷》的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明確告訴我們,他的家族是中原五帝高陽氏顓頊的后代,而他本人則是某一位“庸伯”的嫡嗣。庸國是巫文化的發(fā)源地,今重慶巫溪、巫山兩地是《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十巫降臨”之地,“巫風”仍濃。而崇尚“萬物有靈”的巫文化正是“狂放奇麗”的楚文化的源頭,可以說,庸國文明孕育了華夏文明的瑰寶——《離騷》和《楚辭》。
湖南張家界政協(xié)主席周元庭曾專門撰寫提案,呼吁深入研究古庸文化,建議湖南省委、省政府應(yīng)對“古庸國歷史文化研究課題”應(yīng)予以高度關(guān)注和重視,聘請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文字學、傳播學、遺傳學、地理學、天文學、環(huán)境學等各方面專業(yè)人才,組成綜合研究的專家團隊,有計劃、分步驟地對古庸國歷史文化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系統(tǒng)地分項考證和聯(lián)合攻關(guān),徹底破解深埋歷史底層的千古之跡,用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擦中華文化中這張珍貴的歷史名片。應(yīng)在在湖北竹山建造庸國文化紀念堂。在此基礎(chǔ)上成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領(lǐng)導小組,向聯(lián)合國科教文衛(wèi)組織提出申報,爭取將湖南大庸和湖北竹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更有趣的是,從2004年始,竹山被不少學者考證為“桃花源”的原型地,稱陶淵明的《桃花源》里描寫的“避秦時之亂”的村民正是古庸人,其原型地就在竹山南部的桃源村,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連中央電視臺、《中國國家地理》等權(quán)威媒體都來探源。由此看來,古庸國又成了中華隱逸文化的源頭。
一
地處巴山堵水間的古庸國,應(yīng)是華夏大地上最早的方國之一。據(jù)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舜典》記載:“舜帝三十而征庸,在位五十載,徙方乃死。”可見4000年前的堯舜時期,庸作為一個部落方國就已存在了。
庸國在華夏歷史上的第一次精彩登場,是在公元前1046年。當時的庸人與同居秦巴地區(qū)的“西土八國”一起,不遠千里來到牧野(今河南孟津),與周武王姬發(fā)會師,直搗商紂王的首府朝歌。其事跡見于《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由此可見,庸國是武王伐紂聯(lián)軍的主要部分,排在蜀、羌等國家的前面。《史記》關(guān)于牧野之戰(zhàn)的記敘則更為詳盡,每一位讀過此段文字的人,都會對周武王姬發(fā)搖頭晃腦的生動表演記憶猶新。
在古庸國生存繁衍的秦巴地區(qū),考古學和歷史文獻學也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早期文明印痕。如發(fā)現(xiàn)于重慶市巫山縣、距今204萬年的“巫山人”,發(fā)現(xiàn)于湖北鄖縣的、距今100萬年的“鄖陽人”等。在堵河流域的竹山霍山坡、潘口、兩河口黃土包等地,先后出土了大量新、舊石器,留下了1萬年前古人類的信息。這里中小河流縱橫,物種豐富,氣候適宜,應(yīng)是古人類生存繁衍的宜居場所。《康熙字典》、《神仙全傳》、《輿地紀勝》等記載的女媧煉石補天遺址,在竹山城西四十里的女媧山,則是從另一側(cè)面記錄了古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跡。
關(guān)于庸人的起源,古往今來眾說紛紜,目前較流行的有幾種說法:一是"容成氏"之說。上古時期,"容"與"庸"通用,因此有人說容成氏就是庸成氏,容成氏就是庸國的先君。二是"祝融"說。認為鉆木取火的祝融氏是庸人的祖先。三是巴人說,認為巴人為其先祖。四是“百濮”說,認為百濮部落是庸人祖先。
這些說法大多猜測臆斷,并無多少考古和文獻依據(jù)。倒是近現(xiàn)代一些大家的觀點,似更接近于史實。如梁啟超在《飲冰室文集·巴庸系》中說:“庸分布在湖北西北部漢水流域,北以秦嶺山脈與漢族分界,南以巴山山脈與巴人分界,其民族介乎巴與漢族之間。周初助周人滅商,春秋與楚為敵,后為楚秦巴滅而分之,后遂同化于漢族。庸在商周間殆純?yōu)楫愖濉?rdquo;王桐齡《中國民族史》也說:庸為西方民族的一支,庸族血統(tǒng)界乎漢苗藏三族之間,在漢水中流流域,是與巴、蜀各自獨立之民族。綜合諸多因素來看,古庸人應(yīng)該是顓頊苗裔的分支,從各地散居的庸人后裔的生活習俗來看,他們與土家族是“近親”。
二
夏商時期的庸國有何作為,因無正史記載,不好臆揣。但從“庸”字的變遷,似可看出一些影子來。古庸國人應(yīng)掌握著先進的青銅技術(shù),國內(nèi)又盛產(chǎn)金屬,是鑄鐘大國,因此又被稱為"鏞人",夏商時期許多鼎器都是庸人的杰作;庸人掌握了先進的修造技術(shù),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稱為"墉人",周朝時周人就曾請庸人在洛邑建造都城,竹山縣古庸方城遺址的城墻歷經(jīng)3000余年風雨侵蝕,仍然屹立不倒,這足以證明庸人的建筑藝術(shù)的高超;庸人生活水平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乃疁剩窌杏涊d"茶風源于巴山楚水間",庸人是最早飲茶的先民;庸人還追求生活的藝術(shù),注重娛樂,史料記載庸人是圍棋的發(fā)明者,堵河流域的上庸是堯統(tǒng)治時期堯長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發(fā)明了棋類博弈游戲,史稱“堯時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庸人還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古代戰(zhàn)事考》說“惟庸人善戰(zhàn),秦楚不敵也”。
牧野之戰(zhàn)后,庸國被封為“伯國”,在“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中居中,在異姓諸侯中位居上游。庸國開始迅速崛起。疆土不斷擴大,鼎盛時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國及巴國還大,與南方正在崛起的楚國不相上下。其疆北抵陜西漢中、安康,南到湖南常德、張家界,西至重慶奉節(jié)、萬縣,東臨湖北保康、興山,面積在1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書記載中提供了庸國疆土豐富的資料。《讀史方輿紀要》載:“四川首州府,周庸國地。大寧、奉節(jié)、云陽、萬縣、開縣、梁山皆其地也。”《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漢中)本附庸國,屬蜀。”《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載“于周為庸國之地”。《魏書》記載:“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為上庸郡。轄商、豐陽二縣。”上庸郡就是商洛東部丹鳳、商南、山陽一帶,名為庸郡,可能與曾經(jīng)是庸國屬地有直接的關(guān)系。
庸國的爵位也很高。《禮記·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庸既為伯,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
庸國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而疆域廣大的庸國并非是徒有其表,其國力也非常強大。商朝時期,庸是群蠻之首,“百濮”都歸集在庸國麾下。春秋時期,庸國稱雄于楚、巴、秦之間,曾打敗楚國幾次入侵,以至于給楚國造成遷都的威脅。最后的庸楚之戰(zhàn),楚如果不聯(lián)合巴、秦,單靠某一個諸侯國想滅掉庸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庸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竹山縣境內(nèi),古今學界無爭議。但具體的方位卻仍是一個謎。據(jù)說已故著名楚史專家石泉先生,生前曾派弟子來竹山尋找古庸都舊址,并說“庸都何在”是“楚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他根據(jù)史料考證,初定六處“疑址”:一為文峰皇城村境內(nèi);二為原田家壩北壩街;三為田家壩鎮(zhèn)兩河口;四為今縣城所在地;五為今竹溪縣河鎮(zhèn)境內(nèi);六為城北80里的原滄浪鄉(xiāng)境內(nèi)。終因無考古文物支持,沒有得出令學界信服的結(jié)論。近年來,省、市文史專家實地考察地形地貌后初步認定,考慮到古史記載古庸都“三面際水”的記載,今竹山縣城所在地為庸國都城的可能性較大。
三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zāi)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yǎng)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并率領(lǐng)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lián)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楚與秦、巴三國聯(lián)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楚王實現(xiàn)了“一鳴驚人”的壯志。
庸國滅亡后,秦、楚兩國疆域相連,在兩大強國近四百年的戰(zhàn)亂中,故庸舊地朝秦而暮楚,昔日的古都方城不斷地變換著兩國戰(zhàn)旗,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顯然,這樣的生存境遇是一個曾經(jīng)擁有輝煌歷史的族群不能承受的。早在滅國之時,庸人就開始了悲壯地遷徙,去尋找新的家園,在四面強敵、遍地狼煙的虎視下,他們的遷徙路線沒有更多的選擇,只有沿著武陵山脈過峽江,進入到清江、酉水、澧水流域,而這些區(qū)域,正是現(xiàn)在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
有關(guān)庸國的歷史記載,隨著楚、秦、巴三國滅庸之戰(zhàn)煙消云散,庸人在逃亡的遷徙中也從歷史中消失蹤跡。從流傳于今的張家界、湘西的地名中可以看到,從遙遠的庸國遷徙而來的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在與當?shù)刈迦航?jīng)過了最初的沖突后,他們?nèi)谌肓送良易宓南让裰校槲覀兞粝乱幌盗械孛河怪荨⒋笥瓜⑹┤芟⒋笥篂⒋笥蛊骸⒋笥箍凇⒂顾⑽淞杲?hellip;…庸人的后裔,除少部分在原住地躲進深山,繁衍生息外,大多數(shù)流散于在鄂西、張家界、湘西更為廣大的山林中。
四
庸國因其立國早,滅國也早,正史記載少,其事跡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故為學界關(guān)注少。其實,早在清末民國時期,梁啟超、陳寅硌等大家,對古庸國都有過精彩論述。如在談到秦楚巴滅庸時,梁啟超說:“楚莊即位三年,聯(lián)秦、巴之師滅庸,春秋一大事也。”可見庸國在春秋時期,是一方影響時局的重要的力量。
近年來,古庸國再次被湖北、湖南的學界所關(guān)注,甚至被稱為“東方古羅馬”、“中國的龐培”,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著名巴史專家張良皋在其專著《巴史別觀》中,首章便以《故國神游》為題,全面揭秘古庸國文明,提出了華夏文明起源的“巴域說”。他認為:古庸文明和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三星堆文化、瑪雅文化一脈相承。先秦時代許多文化之謎,包括四靈、十干、五行、八卦及楚文化、巴文化都與庸國息息相關(guān)。道教盛言四靈、五行、八卦,因而庸國也是道教的原生地。庸國在人類社會的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么高估都不過份。古庸國應(yīng)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故里。他的《離騷》的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明確告訴我們,他的家族是中原五帝高陽氏顓頊的后代,而他本人則是某一位“庸伯”的嫡嗣。庸國是巫文化的發(fā)源地,今重慶巫溪、巫山兩地是《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十巫降臨”之地,“巫風”仍濃。而崇尚“萬物有靈”的巫文化正是“狂放奇麗”的楚文化的源頭,可以說,庸國文明孕育了華夏文明的瑰寶——《離騷》和《楚辭》。
湖南張家界政協(xié)主席周元庭曾專門撰寫提案,呼吁深入研究古庸文化,建議湖南省委、省政府應(yīng)對“古庸國歷史文化研究課題”應(yīng)予以高度關(guān)注和重視,聘請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文字學、傳播學、遺傳學、地理學、天文學、環(huán)境學等各方面專業(yè)人才,組成綜合研究的專家團隊,有計劃、分步驟地對古庸國歷史文化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系統(tǒng)地分項考證和聯(lián)合攻關(guān),徹底破解深埋歷史底層的千古之跡,用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擦中華文化中這張珍貴的歷史名片。應(yīng)在在湖北竹山建造庸國文化紀念堂。在此基礎(chǔ)上成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領(lǐng)導小組,向聯(lián)合國科教文衛(wèi)組織提出申報,爭取將湖南大庸和湖北竹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更有趣的是,從2004年始,竹山被不少學者考證為“桃花源”的原型地,稱陶淵明的《桃花源》里描寫的“避秦時之亂”的村民正是古庸人,其原型地就在竹山南部的桃源村,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連中央電視臺、《中國國家地理》等權(quán)威媒體都來探源。由此看來,古庸國又成了中華隱逸文化的源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