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老區故事之五
血灑堵河譜贊歌
□ 李翰華
公元1931年至1932年(中華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賀龍率紅三軍進入武當山區,先后解放了均、房兩縣,創立了鄂西北革命根地,建立了蘇維埃政府,擊潰了盤踞在竹房邊界的國民黨地方民團,深入到竹山縣的滄浪、文峰、深河、田家、官渡、柳林境內,組織發動群眾,先后建立了9個蘇維埃鄉政府和15個革命武裝組織,轄63個村莊計53200余人。這些蘇維埃鄉政府分別是:曹家灣、后溝、檔魚、青龍、雷家灣、昝家峪、大河、火炮溝和太河蘇維埃鄉政府。
新生紅色政權的干群學習紅軍、宣傳紅軍,發動群眾參加紅軍,支援紅軍,并在紅軍的組織領導下建立地方武裝,與國民黨反動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力圖推翻舊政權,鞏固和壯大新政權,奪取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生活。國民黨反動勢力對革命的新生力量進行了血惺鎮壓,企圖捕滅革命的火種,因此而形成了革命與反革命的反復較量,新政權的許多干群英勇犧牲,血灑堵河兩岸的巍巍群山,譜寫了一曲又一曲英雄的壯歌,成為竹山人民至今永志不忘的紅色贊歌!
1931年4月下旬,紅三軍第二十二團在團長許光達的帶領下,深入房縣九道梁和竹山柳林地區,建立了鄂西北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平渡河鄉政府(注:歸房縣領導),所轄區域包括柳林區的洪坪、白河口,官渡區的百里河、羚羊溝、碾子坪和鐵牛河等地。新政權組織人民群眾支援紅軍部隊開展游擊戰爭,打擊土豪劣紳,發展基層民主政權,初步打開了蘇區的工作局面。
7月上旬,紅軍攻占房縣縣城后,國民黨竹山縣政府驚恐不安,急忙成立“防共指揮部”,擴充地方武裝,在長坪沿線阻擊紅軍入竹。“防指”在文峰糾集了1000多人的“挨戶團”,揚言要“打進房縣城,端掉共軍的老窩”。
對此,房縣西片游擊隊副司令員龍飛田、政委李明等,帶領游擊隊,配合紅軍,在猴子包設伏,打死了“挨戶團“骨干分子羅福海、田正貴等10余人,匪團其他人員嚇得東奔西逃,潰不成軍。大長了紅軍和我地方武裝的士氣。
7月13日,滄浪區曹家灣群眾秘密建立了蘇維埃鄉政府,成立了80多人的農民赤衛隊。赤衛隊配合鄉政府開展秘密串聯,吸收貧苦農民加入濟貧隊,做“打土豪,分田地”的準備工作;加強與周邊地區蘇維埃政府的聯系,相互配合,維護蘇區的社會秩序;搜集敵人情報,為紅軍和游擊隊消滅敵軍提供可靠信息。
7月16日,滄浪區后溝群眾成立了蘇維埃鄉政府,隨后又成立了20多人的赤衛隊。7月28日,國民黨竹山當局憑借堵河的險峻地形,調兵遣將,設卡攔截紅軍過堵河。曹家灣鄉蘇維埃政府主席范大健,利用自己與塔坪渡口敵團防隊長范文華的叔侄關系,領著房縣兩蘇維埃政權的干部來到范文華家,勸他棄暗投明,獲得成功。范以自己團練頭目的合法身份進行秘密串聯,籌建檔魚鄉蘇維埃政權和武裝。他們以“組織團練,嚴防紅軍過河”的名義,擴大武裝力量,日夜守在堵河岸邊待命,準備接應紅軍過河,同時,蘇維埃鄉政府干部分頭到塔坪、余家坡、馬嶺和檔魚河一帶籌集資金,支援紅軍。共籌銅錢四百多萬文、銀元300多塊,由鄉政權副主席兼武裝委員范大德、土地委員余大賢從后溝過堵河,將錢交給了紅三軍。
7月下旬,紅軍探知竹山“挨戶團”進入房縣三教堂、石埡子的情報后,即派73團飛奔秦口,從長玉河直插敵軍背后,另一支部隊正面迎擊敵軍,將“挨戶團”包圍其中,進行圍殲,擊斃團練包括大隊長3名、分隊長2名、教練1人在內的共57名,繳獲步、火槍37支。至此“挨戶團”徹底垮臺,使紅軍和游擊隊順利進入竹山東南山區,發動群眾,建立紅色蘇區。
8月,紅軍和房縣游擊隊進入文峰區太和鄉,成立了太河蘇維埃鄉政府。
8月16日,田家區青龍蘇維埃鄉政府成立。
8月19日,田家區雷家灣蘇維埃鄉政府成立。
8月23日,田家區昝家峪蘇維埃鄉政府成立。
8月28日,文峰區火炮溝蘇維埃鄉政府成立。
同日,文峰區天坪蘇維埃鄉政府成立。
至此,竹山毗鄰房縣長達170公里,縱深20公里的地盤上,先后成立了9個蘇維埃鄉政府,管轄63個村的53200多人口。
據不完全統計,9個鄉蘇維埃鄉政府共打土豪48人,分田地35畝,分糧食25800斤,分牲畜262頭。沒收的浮財,一部分分給了貧苦群眾,多數都支援了紅三軍。
9月12日,紅三軍主力部隊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師洪湖”,10月8日到達洪湖后,留守房縣的柳克明、朱勉之、湯慕雨、蔡祝封等人,組成了后方工作委員會,負責房、竹等鄂西北根據地的全面工作。
9月中旬,國民黨軍乘紅軍主力離開房竹之機,集中兵力進攻我竹房蘇區,地方反動武裝也卷土重來,使我蘇區人民處在包圍之中。
紅二十五師和蘇區政權同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竹山各蘇維埃鄉政府相繼組建或加強了赤衛隊、紅補軍和少年先鋒隊,發展武裝3000多人,運用火槍、梭標、刀、棍等簡陋武器,對本地猖狂反攻的反動勢力進行頑強打擊,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代價。
9月22日,為建立以滄浪山為中心的紅色蘇區,曹家灣鄉赤衛隊聯合房縣兩個鄉赤衛隊,乘船渡過堵河,向滄浪山進軍。不幸,被土豪吳作厚、張國忠等帶領重組的“挨房團”據險阻擊。赤衛隊塔簡易浮橋過河,團練將浮橋繩子砍斷,使上橋的赤衛隊員落水溺死;尚未過河的赤衛隊員全部被敵人殺害。在這次戰斗中犧牲竹房赤衛隊員200余人。僅曹家灣鄉蘇維埃政府就有主席范大健、經濟委員王善從、肅反委員王大榮等7名干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0月上旬,大河鄉赤衛隊余大紅、檔魚鄉文書袁平良被殺害。
10月中旬,文峰區太河鄉赤衛隊在太河觀與“挨戶團”發生遭遇戰,打死打傷敵35人,5名赤衛隊員犧牲。
10月下旬,反動勢力進攻青龍蘇維埃鄉政府,主席汪公讓被綁至龔家莊殺害。
11月中旬,火炮溝鄉蘇維埃政府主席王乾東,在帶領赤衛隊與反動武裝的戰斗中,被敵人殺害于皇城保的太山廟。
11月28日,敵人對太和鄉蘇維埃政府進行突襲,殺死了政府副主席張從敬,土地委員涂隆隨、干部段永才共3人。同日,對人對雷家灣蘇維埃鄉政府進行圍攻,鄉政府副主席李吉山被殺害,干部和赤衛隊員多人被捕。
1932年1月上旬,竹房兩縣反動武裝連續摧毀竹山境內的9個蘇維埃鄉政府后,將捉住的14名蘇區干部押到界山,令其全部跪在地上,用馬刀砍掉13人的頭顱而壯烈犧牲。
2月中旬,紅軍排長張振華在官渡區被當地民團殺害。
至此,竹山境內持續8個多月的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在給予國民黨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之后,由于缺乏革命武裝的支撐而遭受嚴重挫折,出現較長時期的革命低潮。
但是,紅三軍為竹山人民播下的革命火種卻在竹山全縣人民心中扎下了深根:“打土豪,分田地,鬧翻身,救窮人”的標語口號長期留存在各地的墻壁上;“千年鐵樹開了花,天下窮人來當家,窮人天下窮人打,紅軍生在窮人家。叫聲老鄉你是聽,工農起來打豪紳,分田分屋廢契約,反動階級一掃平。喜盈盈來笑盈盈,竹山來了賀龍軍,賀龍紅軍有本領,打仗總是打得贏”的紅軍歌謠被人民久久傳唱。
蘇維埃政權的許多干部和赤衛隊員雖然壯烈犧牲了,然而他們大無畏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卻教育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竹山的人民!“繼承先烈遺志,永葆革命青春,建設繁榮富強的新竹山”,成為全縣人民的偉大使命!
?。ㄕf明:本文系根據《中共竹山歷史紀事》、《中共竹山組織史資料》及其它資料整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