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近日,城關鎮退休干部王某接到一封“喜報”,“喜報”寄自遙遠的北京,上稱:經過某“權威”團體“研究”,決定將王某納入他們編輯出版的《20世紀世界名人錄》,要求王某將個人簡介、聯系方式、免冠照片寄至他們的編輯部。同時要求王某寄去200元編輯費用,這樣一來,王某便可成為“20世紀世界名人”了,還要求王某寄來168元購書款,這樣該書出版之后,他們將給王某寄來“精致美觀、典雅大方”的《20世紀世界名人錄》一本,該書可用于收藏等等。王某思慮再三,將信將疑,于是來到本報求助,請求辨別真假,指點迷津,在筆者的再三勸告下,王某終于相信這是騙術無疑,放棄了匯款打算。
據悉,最近以來,收到此類“喜報”的退休老人已有20余人,這些老人大多是在某個圈子內有一定名氣的“小名人”。收到“喜報”后,很多都很快匯款,上當受騙;很多老人在上當受騙之后,礙于臉面,也不會聲張,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像王某這樣拿出“喜報”,請求幫助的只是少數。
評論:勿因“名”失“明”
一個簡單得近乎幼稚的騙局,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輕易上當受騙?追根究底,不外乎因為一個“名”字。古人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人至老年,歷經滄桑,熟諳世事,按理是最有“自知之明”的時候——半生打拼,諸項事業都已成定局,自己有幾斤幾兩,功過幾分,名氣幾何,自己該是最為明了的。只因了一個“名”字,這些老人便紛紛“失明”了,可見此字確實害人不淺。
老作家羅維揚前些日子也遇到過此類騙局,說他被評為作家代表,被邀請參加某個重要會議,需寄去某些費用。羅老師當即看出這是騙局,果斷拒絕,其后寫了一篇《又遭忽悠》告誡世人,其中有兩句話堪稱經典:在這個充滿“瞞和騙”,已經是“爾虞我詐”的商業社會里,你得時時提防上當受騙。只有根除名利之心,不妄想天上掉餡餅,才能增強免疫力。我想,把這兩句話送給這些老人是最為合適的,騙子再精明,也須你上鉤,你“根除名利之心”,不去咬餌,他也無可奈何。另外,相關部門也需加強監管,保護這些老人的利益。但愿這類事件不再發生! (張 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