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訊(十堰晚報)記者 朱賁
游泳時耳朵灌水了怎么辦?昆蟲入耳了怎樣處理?經常挖耳朵好不好……昨日是第十個全國“愛耳日”,記者采訪了太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國義,為你介紹保護耳朵的一些知識。
鼓膜穿孔如何處理
耳殼暴露于頭顱兩側,除耳垂外均為可動軟骨及皮膚構成,血供不良,冬春季節及寒冷地區容易發生耳廓凍傷,應注意保護。打架斗毆、車禍等意外或家長管教孩子,常用手打擊耳部,造成耳廓撕裂或鼓膜穿孔。發生外傷性鼓膜穿孔后,切忌沖洗或滴藥,應以消毒棉球堵塞耳道口,內服消炎藥。扎耳針、囊腫穿刺或扎耳眼時,一定要嚴格消毒,無菌操作,以免發生骨膜炎。
糾正挖耳不良習慣
耳道內有皮脂腺等,常附有病菌。有些人喜用發夾、火柴柄、手指等挖耳,造成外耳道皮膚損傷,感染后易發生膿腫及軟骨膜炎。挖耳時被別人碰撞極易引起鼓膜破裂,感染后引起中耳炎,影響聽力。常言道“耳不挖不聾”是有一定道理的。
昆蟲入耳怎么辦
夏天小孩在室外乘涼睡覺時,常有小昆蟲、蜈蚣等誤入耳道,中耳炎患者耳朵流膿有腥臭味,易引誘蒼蠅入耳,應有專人看守和自我防護。一旦發生可用油類或麻藥滴耳,讓其窒息死亡,然后再取出,并根據病情進行治療,以免感染引起炎癥及耳聾。
耳道灌水咋處理
游泳時耳道灌水后,可將頭偏向一側并跳動數次,水可自動流出。游泳時嬉戲、跳水或潛水時,鼻腔進水發生咳嗆,經耳咽管進入中耳腔,易引起中耳炎。沒有掌握要領者最好不要做跳水及潛水動作,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更應慎重。
嬰幼兒喂奶要防咳嗆
嬰幼兒之耳咽管短、粗、直且位置低。故喂奶飲水時不能操之過急,頭位不要太低,否則易發生咳嗆,將分泌物和奶液經耳咽管進入中耳腔,極易引起中耳腔感染,日后影響聽力。
防止噪音及爆震性聾
長期在噪聲環境中(噪音大于85分貝)工作的人可致感音神經性耳聾;爆震巨聲或大氣壓劇變,可引起內耳損害造成耳聾。預防辦法:降低聲源強度,遠距離或在間隔屏障外操作,有條件者使用消聲器、排音器和吸音器;還可佩戴耳塞,減少工作時間或調離噪聲環境。平時不要在噪聲環境或有爆震巨聲場合逗留。
有些藥物能致耳聾
目前得知藥物及化學制劑物質能致耳聾者至少有90余種,藥物致聾更為常見。常見致聾藥物有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硫酸鏈霉素及新霉素等。特別是幼小兒童及年大體弱者更易引起耳聾。藥物毒性耳聾如能早期發現,經過積極治療,尚能恢復部分聽力,若至晚期大多不能治愈。藥物毒性耳聾主要是預防。對幼小兒童禁用或慎用上述藥物,急需使用時亦應按藥典規定,決不能超過劑量。
鍛煉身體防止呼吸道疾病
要經常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及免疫力,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上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百日咳、猩紅熱等,極易誘發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化膿性中耳炎、迷路炎等,嚴重者可引起耳聾。發病季節患兒得上述疾病后,除積極治療原發病外,亦應注意觀察患兒聽力情況,及時去醫院診治。
做耳操有益耳健康
捻揉耳輪:用拇指輕輕從上到下捻按整個耳輪1分鐘,再用手掌心從左到右,從上到下,輕輕地搓耳輪1分鐘,直至耳朵發熱為止。
引耳操:用手指拉住耳朵上部,有節律地向上牽引10次,再拉住耳垂向下牽引10次。
攪耳孔:用小手指尖伸入外耳道內,先按順時針方向攪動,再按逆時針方向攪動,各做10次。
鳴天鼓 :兩手勞宮穴(手握拳時中指尖所對處)壓住外耳孔,向內按壓耳朵10次;然后將手指放在后腦枕骨,用中指叩擊3—10次。
耳部有病及時治療
耳部任何部位的病變都可能造成程度不同、時間長短不一的耳聾,如耵聹栓、耳道膿腫、中耳炎、突發性耳聾等,都應該及時治療,盡量減少聽力損害。有些全身性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流腦、敗血癥、白血病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都會損害聽力。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注意保護聽力,及時去耳科檢查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