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有幸去竹山竹溪。竹山與竹溪2縣的縣名很可能搞錯了。竹山的山并不比竹溪大,反過來,竹溪的溪并不比竹山的多。真個是“竹山有山山不大,竹溪有溪溪不多。”我倒是猜想,是不是搞錯了,原來題名叫了“竹山”,又發現還有個地方,就叫竹山之西,叫長了,就叫成“竹溪”。
竹山,是施洋烈士的家鄉。縣城中心,長途汽車站的大門前,高聳著施洋的銅像。他象征著竹山人的驕傲和自豪。
戰國時代,竹山的歸屬多變。大約亦是秦國和楚國的爭議之地。故有“朝秦暮楚”之說,與“朝三暮四”一詞同義。
竹山的溪流特多,縣城是幾條溪流的匯合點。其實,將她稱為“竹溪”倒是很適合。縣城被水環抱,真個是好地方。水電資源極為豐富,我覺得,本地倒應該實行本地電價制,讓農民和當地人充分享受廉價電的好處,發展農副業,少燒柴,多長植物。南端,植被多的地方劃給神農架林區不少地方,國家應多給些補償才好。
竹山的民風淳樸,沒有漫天叫價的蘗習。公路多沿溪流,起伏不到,很適合旅游。
我在公路邊,看到一架清末年代的“軋花機”,不知是否為主人欲出售做的廣告。如有意者,本人愿略收小費,告之地址,或引路。
竹山的人,善用本地的頁巖作建房的瓦。一片片石塊作瓦,煞是奇特。更有精心者,將石片加工成統一的塊狀,覆蓋在屋頂,呈魚鱗狀。
(原創,yuli146.blo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