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 磊
已經200多歲的得勝橋像一個歷史老人,見證著世事的滄桑巨變。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陜南部隊解放竹山時,得勝橋立下了汗馬功勞。
據史料記載,1947年6月下旬,為了徹底粉碎蔣軍把戰爭引向解放區的陰謀,中共中央命令晉冀魯豫軍區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將戰爭推向蔣管區,進行戰略反攻,殲滅了大量敵人,開辟了鄂陜根據地。
1948年3月初,十二旅三十六團奔襲鄂豫陜三省之要塞紫荊關,殲滅擾我根據地東北部之敵,繼而攻克平利縣城。3月下旬,十二旅三十四團、三十五團、上關獨立團、鄖白獨立團發起旬(陽)白(河)竹(竹山、竹溪)戰役。敵人為了阻止這次戰役,派了一個警察大隊至竹山得勝鋪一帶活動,伺機炸毀得勝橋。獲知這一重要情報后,黨組織從白河縣城地下黨員中抽調骨干,深入得勝摸查情況。之后,在得勝橋上演了一部精彩“戰爭片”:白河縣大隊長途奔襲30多公里,于拂曉時分出其不意的襲擊了住得勝鋪警察大隊,繳獲準備炸毀得勝橋的炸藥300公斤,敵人逃回縣城。旋即,人民解放軍部隊浩浩蕩蕩踏過得勝橋,參加襄(樊)棗(陽)戰役。從此,得勝橋聲名遠播。
200多歲的得勝橋使用人工條石糯米汁含石灰泥扣砌而成,全長71米,正橋31米,單拱跨度21米,兩端引橋各20米,高10米,寬9米,至今仍保存完好。如今,得勝橋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時光荏苒,由于公路運輸量增加,得勝橋已不能滿足現代交通的需要。2006年,省道白竹路(陜西白河縣城至竹溪縣水平鎮)按照山區二級路標準進行擴建,加寬得勝橋至12米。現在,這座歷史老橋經過整修加固,成為連接川、陜、鄂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并擔負著竹山、竹溪、白河、平利四縣經濟發展的重任。(作者單位:縣交通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