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紅的臉膛,麻利的身手,一會兒拉風箱,一會兒拿鐵錘,暗紅的爐火在跳動……不一會,一把尖嘴鋤就出爐了。官渡鎮57歲的張先為,十幾歲起學習打鐵,從拎大錘、拉風箱、修爐子到打制鍋鏟、菜刀、鋤頭、耙齒等農業生活器具,這一干就是40多年。
40年來,飛濺的火花成就了他生命的光芒,落下的錘聲化成了他人生的節拍。數十年間,張先為親手打造了成千上萬件鐵器。他說:“當初打鐵是因為覺得好奇好玩兒,沒想到打鐵就成了我這輩子的‘愛好’”。張先為也帶過幾個徒弟,但沒有幾個能堅持下來。“以前官渡鎮上有六家鐵匠鋪,現在就剩我這一家了,再過幾年,也許就再也沒有鐵匠鋪了”,張先為一臉黯然的說。
在張先為的敘述中,記者得知,打鐵很苦,每件鐵器的誕生,都要經過燒、錘、敲、磨等諸多工序,高溫、錘打……每道工序都考驗著打鐵人的毅力,但這不是打鐵這一傳統手工藝難以續傳的根本原因。作為一門古老的鍛造工藝,打鐵在上世紀80年代前后曾炙手可熱。隨著現代機械制造業的迅猛發展,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漸漸從人們的生活中遠去,如今幾乎銷聲匿跡。
相關鏈接:鐵匠也是一門古老的職業,他們以鐵為原料,只憑手中一把小小的鐵錘就能打造出各式各樣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鐵匠一般都有一個自己的鐵匠鋪,有一座用來煅燒鐵坯的火爐,火爐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對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約只有十來公斤煤可以用來打鐵,能夠打鐵的炭叫鐵炭,一個鐵匠一般會帶一到兩個學徒,學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師付大出五六倍的大鐵錘,幫助師傅把用來制作工具的被爐火燒熟了的鐵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狀,在最后工具成形階段就沒有學徒的活了。(全正)
飛濺起的美麗火花已融入張先為的生命。
每件鐵器的誕生,都要經過燒、錘、敲、磨等諸多工序。
張先為當初打鐵是因為覺得好奇好玩兒,沒想到打鐵就成了他這輩子的“愛好”。
一把尖嘴鋤就出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