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榔梅祠畔,種植有榔梅古樹。吳承恩《武當攬勝》提到了榔梅。
周力揭開《西游記》深藏近500年與武當珠聯璧合之謎。
《西游記》演化武當的素材有78處之多;孫悟空“原籍”武當山;龍宮借寶、大鬧天宮,以及猴王后來訪仙學道、七十二變等,均與武當山有關;吳承恩有過登武當采風的活動……日前,十堰市人民小學女教師周力著作《西游記武當之謎》由長江出版社出版發行。她歷經11年寒暑假,反復踏勘武當山,搜集查找各地數百萬字的資料,終于首次揭開《西游記》深藏近500年與武當珠聯璧合之謎。
吳承恩詩詠武當特產榔梅
“幾樹榔梅花正放,滿山瑤草色皆舒……”周力在梳理資料時,驚奇地發現,吳承恩《武當攬勝》這首詩中竟然提到了榔梅!
榔梅,武當山樹種,果實叫榔梅果。明朝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古時武當山叫太和山,地理位置在均州。也就是說,榔梅只出產在武當山,其它地方絕無。
由此,周力大膽地判斷,吳承恩不僅來過武當,而且是在春暖花開的繁華季節登臨武當山的。“巨鎮東南,中天神岳”。吳承恩在詩中,詳細描述了武當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地位及高險之勢。玄岳武當屹立于中原腹地的鄂西北,偏東靠南,是大巴山與秦嶺東段延續的交會與突兀處,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通過進一步研究,周力發現,元朝武當高道劉道明在其所著的《武當福地總真集》中有清晰記載:武當山“上應三天,當翼軫之次”,“大頂居中,眾山來宗”,“七十二峰凌聳九霄”,故呼“中天神岳”。
周力在隨后的研究中發現,吳承恩這首長26句、150字的武當觀景詩《武當攬勝》中,不僅展示了高處俯視武當勝景的全貌,而且還引申出武當道教活動的內涵。“芙蓉峰竦立,紫蓋嶺巍峨”。芙蓉峰是武當山主峰西南的大蓮峰、小蓮峰的合稱。周力在吳承恩的《送人游匡廬》中又找到詩句“何當作我芙蓉頂”,專家考證就是指武當山的蓮峰。
經考證,武當山不僅有大蓮峰、小蓮峰,而且主峰及七十二峰被古人稱為“青蓮”、“芙蓉”。
周力認為,吳承恩《西游記》中多處寫到“武當蓮峰”,說明作家對其很感興趣。詩中“紫蓋嶺”即武當紫蓋峰,其峰聳立。
在吳承恩《武當攬勝》中,還有“三十六宮金磬響,百千萬客進香來”、“玉虛師相真仙地,金闕仁慈治世門”……周力研究認為,這里指武當敬神修煉的九宮、八觀、三十六巖廟,道人做法事的旺盛景況,以及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祀福進香的熱鬧;“玉虛師相”是玉帝對真武的封號;“治世玄岳”是嘉靖皇帝為武當山玄岳門石坊門楣題的四個大字。
吳承恩暢游武當創作《西游記》
1975年出生于神農架林區的周力,從小就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對武當山神怪傳奇產生了濃厚興趣。
神農架與武當山,古林深奧,溪谷悠長。文科專業的周力捧讀《西游記》時,頗為用心。她說,就讀大學乃至工作期間,每每重溫《西游記》,總有一雙無形的手把她牽著,不由自主地神游武當,繼而浮想聯翩,難脫其境。
周力研究發現,吳承恩對其筆下的武當道教,以正面贊揚,稱真武大帝“幼而勇猛,長而神靈”、“無幽不察,無顯不成,劫始劫終,剪伐魔精”。
生于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的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酷愛野史奇聞。作為明朝杰出的小說家、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作者,他如果沒有親身來過武當山,怎么能將筆下的武當描寫得如此繪聲繪色?《西游記》第66回《諸神遭毒手,彌勒縛妖魔》中寫道:“唐僧師徒和天兵被黃眉大王生擒之后,孫悟空千辛萬苦逃了出來,縱一朵祥云,駕筋斗,徑轉南贍部洲去拜武當山,參請蕩魔天尊,解釋三藏、八戒、沙僧、天兵等眾之災。”“孫大圣玩著仙境景致,早來到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卻至太和宮外,忽見那祥光瑞氣之間,簇擁著五百靈官……”周力研究發現,全文寫武當搬兵雖區區1500余字,卻可以清晰地看出武當勝地在作者吳承恩心目中的地位與看法,而且武當山特定景致的描寫,與現實相符程度達到驚人的地步。
“吳承恩一定是暢游了武當,為他創作《西游記》提供了一些必要的素材儲備。”在研究中,周力反復研讀《西游記》,認真漁獵群書,搜羅古典,翻閱武當古今書籍。她一遍遍重上武當山,訪老道,拜名家。
吳承恩與采藥武當的李時珍交往密切
為尋找《西游記》作者武當進香足跡,周力遍查史料。功夫不負有心人,周力在《明史》中查到吳承恩在荊楚的一點蛛絲馬跡:吳承恩在武當山以東的蘄州荊王府做過紀善官,王子的導師,正八品,在第六代荊王家中給王子們當過老師。吳承恩這時已年過六旬。為何老來離家當官?應該為創作《西游記》所求,才有荊楚大地的采風蹤影。
按照明制,荊王府皇親每年必朝武當,王子的導師吳承恩是閑官,自然是隨從,有登武當之便。荊王府離李時珍的家只有一公里。吳承恩與李時珍的孫子李樹本是同僚,也結識了常到武當山采藥的李時珍,有了登武當的向導。
作為明朝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吳承恩雖然年長李時珍10多歲,但是兩人生活在同一時代,就在吳承恩在蘄州擔任荊王府“紀善”的時候兩人有幸結識。
兩人還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交往。當時,李時珍在寫《本草綱目》,吳承恩在寫《西游記》,二人都在各寫一部曠世奇書。這兩部大書幾乎是同一年——明朝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寫完的。
《西游記》不僅內容生動,藝術奇特,而且還巧妙地利用醫藥學進行敘事。吳承恩《西游記》中妙趣橫生的醫藥故事,卻來自于李時珍及其《本草綱目》,幾乎如出一轍,只不過在文字、地名、人名等方面略作了調整。《西游記》第68回中,孫悟空在朱紫國為國王診病時說:“國王如果不敢見我,我可以懸線診脈。”而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李時珍入宮給皇室和貴族看病,因不能直接切脈,只能用根紅絲線拴在病者手腕處診脈,叫做“絲線診脈”。
這也難怪,在吳承恩的《武當攬勝》詩歌中,會出現《本草綱目》記載的武當山特有樹種——榔梅。周力還從多方考證《西游記》第24回,記載孫悟空偷吃的人參果的產地、神仙,均在武當,且《本草綱目》中所記:“武當貢品,太陽之草名黃精,食之可以長生。”
《西游記》演化武當的素材達78處
周力研究吳承恩《西游記》與武當山難解情緣,時間跨度長達11年。她行程萬里,自費數萬元,上四川、去云南、下南京、赴蘄春、鄂州、鐘祥等地,反復踏勘武當山,搜集查找各地數百萬字的資料,其創作出版的《西游記武當之謎》,終于首次揭開《西游記》里深藏近500年與武當珠聯璧合之謎。
透過周力17萬字的詳細考證,最終整理發掘出《西游記》中有20回、78處在武當山的神魔傳說故事中得以體現。翔實可信的材料考證了孫悟空“原籍”武當山、龍宮借寶、大鬧天宮,以及猴王后來訪仙學道、七十二變等,均與武當山有關。周力首次考證了吳承恩有過登武當采風的活動,時間在明朝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至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荊王府優厚扶持為吳承恩登武當并為《西游記》最后成書湖北,創造了決定性的條件。
《西游記》中給閻王進瓜的“本是均州人,姓劉名全”,就是武當山人;孫悟空到武當山搬救兵,真武大帝派五龍等神兵神將給孫悟空助戰;哪吒向真武大帝借旗……這些都可證明《西游記》與武當有緣。
周力獨特的見解與認真執著的研究,備受各界專家肯定和好評。“你很勤奮,致力于《西游記》研究更難得,而將《西游記》與地方文化聯系起來的路子也是可行的。”揚州師范大學彭海教授說,“對于你熱心鉆研我國古典小說《西游記》的想法,甚為欽佩。”
“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工作,祝你在這方面的探討寫作取得成功!”中國《西游記》研究會副會長劉懷玉勉勵她,“建議你進一步深入發掘,多讀一些資料,如武當山地區的地方志等,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必將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十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李相斌說,《西游記武當之謎》中的神魔傳說,基本可以代表十堰地方神魔傳說。“不管從考古角度,還是民間文學角度來看,均有證據表明吳承恩的確到過武當山采風,并將采集到的素材揉進了《西游記》。”
2008年,武當南神道——丹江口市官山鎮出土的一塊明代墓碑上竟有“花果山”字樣。武當山古建筑專家張華鵬表示,碑文中的“千戶”為明代初期洪武年間的軍政合一官職。可見,“花果山”一名在《西游記》成書之前即已存在。“這是武當山地區文物考古中首次發現‘花果山’的記載,吳承恩當年創作《西游記》時極有可能借用了這一名稱。”
我國著名民間文藝家李征康認為,《西游記》成書于明朝嘉靖年間,正值武當山鼎盛期,吳承恩隨同學生王子們到皇家道場朝拜真武大帝應該不是偶然。
此外,周力還發現,“齊天大圣”孫悟空還與武當山大圣橋、玄天大圣、圣壽天齊、外朝山、通天大圣……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周力綜合考證整部《西游記》洋洋灑灑百萬言,發現多是描寫虛無飄渺的仙山瓊閣、龍宮地府,以及西行路上的山水城郭,但具體描寫西行路線圖以外的真山實不多見。她說,足見武當道教勝地在當時社會的影響之大,在作者吳承恩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可以說,武當豐厚的神魔傳說,為《西游記》創作提供了最佳的生活源泉”。周力希望自己的研究發現能和武當的旅游結合起來,為武當山的旅游開辟一條新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