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傾朝野——擂鼓臺朱氏
灰墻黑瓦,木門石階,低矮的房屋與周圍民房并無二異,斑駁的墻面凸現著歷史的滄桑……“誰能想到,這就是曾出過清朝高官朱大潤、民國高官朱樹聲、朱士烈的朱氏一房的老宅。”站在同族前輩的老宅面前,擂鼓中學的退休教師朱德志感慨不已。在擂鼓臺,朱德志、朱世興等朱氏族人向記者講訴了擂鼓臺三代高官朱大潤一族的故事。
朱德志介紹,據現存資料及朱氏后人回憶,朱氏一族入宦為官的經歷應從朱大潤開始。其生卒年不詳,在家排行老大,人稱“大老爺”,清末秀才、進士,曾任東北奉天府道臺。光緒年間,其向往西學,積極實行實業救國,在為官當地聲名頗豐。
朱樹聲是朱大潤的大兒子,生于1889年,派名志桐,字韻生。先后任遼陽遼源地方檢察廳檢察長、奉天高等檢察廳檢察長、直隸高等檢察廳首席檢察官,曾赴日本考察司法??谷諔馉帟r期,調任行政法院評事兼國防部中將軍法官。戰后破“司法官回避本籍”例,任湖北高等法院院長?;春鹨酆?,即辭去湖北高等法院院長職務,以行政法院評事名義遷居廣西柳州。1949年,出任司法行政部常務次長。重慶解放前夕,國民政府將其家屬送往臺灣,并再三電邀他離渝飛臺,朱不為所動,并囑所屬堅守崗位,妥為保護全部物資及重要文件檔案,等待解放。
1936年,在朱樹聲任江蘇省高等法院院長期間,國民政府制造震驚中外的“七君子”案,朱樹聲毅然宣判七君子“愛國無罪,予以釋放”,聲名大振。為了伸張正義,營救“七君子”,宋慶齡、何香凝、胡愈之、胡子嬰等十六人發起了著名的營救活動。朱樹聲應其所求,準許他們的代表到監獄看望“七君子”后返回上海。“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國內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團結抗日的局面基本形成,國民黨政府不得不通過江蘇高等法院,于7月31日,將“七君子”具保釋放。從朱樹聲在此案審理過程中的處理情況來看,與國民黨頑固派的態度是有所不同的,對“七君子”的勝利出獄起了一定的有益的作用。
1950年初,朱樹聲回湖北武昌,湖北省人民政府以愛國民主人士給予參事職務。1954年病逝于武昌,享年65歲。
朱樹聲長子朱士烈,1915年生,現居臺灣。因歷史原因,其現存資料極其有限,具體經歷不詳。2011年6月21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曾發布嘉獎令,明令褒揚朱士烈,褒獎令全文為:
前國民大會秘書長、總統府前國策顧問朱士烈,才略淵弘,體度貞正。少歲卒業國立武漢大學法律系,旋獲司法官高等考試及格,投身刑事案件審理,惟明克允,早擅英華;行憲伊始,膺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敷陳讜論,宣勤憲席。政府播遷來臺,歷任各級法院法官、首席檢察官暨司法行政部監獄司司長等職,詳贍精審彌彰佳績,周密嚴謹以成志業,平亭曲直,期臻至當;籌謀開放式外役監,銳意獄政興革事宜,遠圖長慮,領異拔新。嗣出任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暨秘書長,推動達成程序修憲任務,建立資深國代退職機制,調濟折沖,計議輸策;協和同寅,迭孚眾望。晚歲應聘總統府國策顧問,老成匡輔,志切邦國。綜其生平,法界挹其風猷,遐邇羨其聲采,秦庭朗鏡,譽隆德劭;遺緒遐福,貽范古今。遽聞修齡怛化,軫悼彌殷,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崇禮耆賢之至意。
根據褒揚令,我們可以對朱士烈的經歷有大致了解:畢業于國立武漢大學,曾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后在臺灣歷任各級法院法官、首席檢察官暨司法行政部監獄司司長,晚年被聘為政策顧問。據其族人回憶,其亦曾擔任臺北市長、國民大會秘書長等職務。
說起朱士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許多竹山人對此記憶猶新。1947年,國民黨在全國各地上演了一場競選“國大“的鬧劇,初時,竹山各界都在為曾被國民黨政府選定為“代表竹山”的參議院議員崔學禮大造聲勢。崔與得勝人袁璞山競選,激戰正酣,不亦樂乎。不料同年三月,竹山黨政要人靖正福、江心如等人到武昌開會,應時任湖北高等法院院長朱樹聲邀請,入府用宴,崔學禮亦在其中。席間,朱士烈突然表示要參選“國大”代表。席間眾人均表示支持,崔當即表示退出競選“國大”,改而競選“立法委員”,為朱士烈競選騰出位置,減輕競爭。至此,“國大”代表的競爭雙方變為袁璞山和朱士烈。
靖正福等人回到竹山后,積極為朱士烈競選大造輿論,并同各方聯系,請求支持。其時,“國大”代表候選人已圈定朱士烈,地方上的當權者如縣長、書記長、議長等政治核心人物,都為朱士烈競選盡心盡力。朱家動員本族解囊相助,變賣糧食,作為競選費用,在每個選區對選民香煙招待。袁璞山則更厲害,投票前夕,其在每一個選區設有一至三個招待站,備煙酒,設宴席,來者不拒。在選舉投票的一天中,花費豬肉三百余斤,大米五百余斤,白酒二百余斤,香煙二百余條。非常滑稽的是:很多人卻吃袁家席,投朱家票,讓袁家十分惱火。
朱士烈的政治優勢,到底擊敗了袁璞山的酒肉戰術,競選以朱士烈當選正式代表、袁璞山為候補代表結束。這場選舉,也為朱士烈奠定了政治基礎,為其后來的平步青云鋪平了道路。
書香遠揚——得勝鋪袁氏
在竹山的一些文史資料中,稱得勝鋪袁家必冠以“書香世家”四字,但除袁白濤之外的文藝家,卻鮮有記載。除袁白濤外,竹山人對此袁氏一族印象最深的人物當屬袁觀惠,其為袁白濤之父。其生卒年不詳,《竹山文史資料》有零星記載,稱其“學識豐富,為人謙虛,家道富有”。其為晚清貢生,是竹山遠近聞名的地主豪紳,人稱“貢生老爺”。袁觀惠身為地主,吃穿不愁,加之受過良好的傳統教育,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子女自幼便讀書寫字,適齡則入私塾學習,稍有怠慢,則對其嚴加斥責。正是因為其嚴格的家風,為袁白濤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的開元之年,袁白濤出生在得勝,原名知炯,字銜,號輔華,幼年讀私塾。1924年,考入湖北農業高等學堂就讀。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與林育南、董必武、曹軼秋、劉子久、劉少奇等領導同志共事。上海“一·二八”事變后,袁白濤組織群眾游行示威聲援義勇軍,被當局逮捕入獄。其后更名“白濤”,號淚痕,沿用至逝,后以此名行世。西安事變后,袁白濤出獄,到武漢,奉中共武漢辦事處主任董必武之令,到鄭州十三軍游擊司令部任秘書,后轉到洛陽抗戰后援會、中共豫西特別委員會、洛陽八路軍辦事處工作。又受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兼八路軍辦事處處長劉子久委派到河南伊川、洛陽等地從事地下工作,任統戰部長。身份暴露后,轉入河北民軍第一游擊司令部任秘書,轉戰太行山一帶,繼而再度轉入地下,公開身份為洛陽“益友商行”經理。
1940年冬,以“益友商行”為名的地下黨組織被國民黨特務破壞,袁白濤棄家只身逃往西安。為取得暫時安身保障,即以書畫結識西安名流。1941年,因被叛徒出賣,其在西安被捕。在獄中仍時常作畫,因給典獄長畫一柄折扇,才被社會知名人士發覺而營救保釋。因受特務長期嚴密監視,無法與中共組織取得聯系,在西安以賣畫、教書為生。同時,袁白濤與著名畫家葉淺予、張寒杉、趙望云結為畫友,相互切磋技法。從此,開始了他創作和研究國畫的黃金時代,其技法與意境而得到進一步升華。
袁白濤的繪畫,被當時的西北和國內國畫界所推崇,認為對歷代花鳥畫名家技法,摩研深透,擷取精英。加之廣游名山巨川,閱歷積深,師古不泥,用筆雄健,畫風清雅,設色明麗,誠為熔傳統與生活于一爐,卓然成一家之體。
新中國建立初期,袁白濤歷任西北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西安分會辦公室主任,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西安各界人民代表,外賓招待委員會委員,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等職。60年代初期,袁白濤畫作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并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訪的朝鮮貴賓。
1957年,袁白濤被錯劃為右派,1962年摘帽(1978年經陜西省委改正),下放到馬嵐農場勞教,仍經常作畫寫詩。后來調回西安建安建筑公司做工藝美術。公司的干部、職工業余從其學畫者眾。 1965年春節前,先生被遣返原籍得勝鋪陰灣勞動改造,開始了生命中最灰暗的,也是最后的10年。
“文革”惡浪逐漸涌到農村,一個遠房的孫子向公安人員檢舉,說袁白濤張貼反動春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鄉里間種種無稽之談,甚囂塵上。說他是特務、叛徒、反革命分子,于是生產大隊對他施行監督改造,命令他在夜里到孤山野坳去看守莊稼。袁白濤受盡屈辱但處之泰然,照常作畫寫詩。著有《謄墨齋詩稿》、《落葉詩存》、《百花詩集》等論畫,題畫、記述,抒懷之作。他用老南瓜蒂代替金石,篆刻了二十多枚書畫圖章,部份印章刊附于《袁白濤詩稿》底頁。
1975年5月16日,一生坎坷,晚景悲慘的袁白濤長辭人世,終年七十五歲。遺體被草草安葬于得勝鋪山麓。
1979年,在慶祝建國30周年時,縣文化局和文化館舉辦書畫展覽,展出袁白濤作品近30幅。1981年,縣文化局創作組收集整理了先生的詩稿二百余首,出版了《袁白濤詩稿》。2011年11月,《袁白濤遺墨》出版,著名作家賈平凹在序中感慨“珍珠誤被以瓦礫而棄,珍珠畢竟還是珍珠,終有一日出土閃光。”
袁氏后人,一些繼續聚居得勝,一些分布他地,各行各業均有,袁白濤之子袁修簡,曾在縣志辦工作,撰寫過大量文史作品,算是繼承了其父文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