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0歲首回望,2009年的文化界幾多歡喜,幾多感慨。印象中2009這一年的文化熱點,比往年的勢頭要“洶涌”許多。無論是《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三家文化央企的成立,還是端午節等2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申遺;抑或季羨林、任繼愈的逝世,劉謙、小沈陽的走紅,都在這一年被書寫進中國文化的歷史。
事件一:新中國60華誕歌舞升平
說2009年是歌舞升平的一年并也不為過。從6月初到10月底,北京的文藝舞臺整整5個月都在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17個劇場走馬換將、140多天鶯歌燕舞、400余場視聽盛宴,首都的夜晚很少像今年這般群星璀璨、燈火輝煌。剛送走了京劇、昆曲、歌劇、舞劇、話劇展演,又迎來兒童劇、音樂劇、雜技、曲藝和地方戲;才看罷藏、蒙古、維吾爾、壯、回、朝鮮族的英姿,又目睹彝、苗、哈薩克、哈尼族的風采。一臺臺感人的好戲,一首首難忘的旋律,一個個生動的舞臺形象將2009年的舞臺藝術推入空前絕后的“狂歡”。
參加今年獻禮演出的劇(節)目都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創作演出的經典劇目和新創的獻禮劇目。這一系列演出,為新中國60華誕營造出文化和諧、藝術共享、普天同慶的喜慶氛圍。
事件二:文化體制改革有了大動作
2009年是文化產業振興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一年。7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是中國在世界金融危機中,繼鋼鐵、汽車、紡織等10大產業振興規劃后,出臺的第11個產業振興規劃。
而喊了多年仍舉步維艱的文化體制改革也在這一年迎來了“破冰”之舉,其標志性事件是三家文化央企的成立。11月12日,由中國東方歌舞團轉企改制組建的“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文化報社轉企改制組建的“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中國演出管理中心轉企改制共同組建的“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同時在北京掛牌,這也是中國文化產業轉企改制“大提速”的顯著表現。
此外,2009年也是國內創意產業大發展的一年,大批的藝術創意園區和藝術家工作室紛紛建立起來,各種網游、動漫、美術、藝術品等藝術博覽會以全年不間斷的密度舉辦。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政府支持下,因呈迅猛擴張之勢而引發各界矚目。這些舉措標志著中國的文化產業正大踏步邁向市場。
事件三:申遺迎來“中國年”
2009年,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南音、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等22個項目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這些項目的申報成功,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認可,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崇高榮譽。這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而且對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提高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有著重要作用。
然而,面對今年我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目在頃刻間的急劇膨脹,有人卻喜憂參半,百感交集,因為“申遺”成功僅僅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如何保護和傳承好遺產,正確對待“世遺”名號,將是我們面臨的下一個考驗。
事件四:“獸首拍賣”激發愛國潮
2009年,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攪動億萬中國心。圓明園獸首在異國被拍賣,舉國上下義憤填膺,民眾的文物保護熱情和愛國熱情被不同程度地激發出來。通過互聯網上任何一個搜索引擎,輸入“圓明園獸首”和“拍賣”字樣,跳出的網頁都多達上百萬條,論壇區內成千上萬的跟帖更是成為網站一景。
民族情緒日炙的中國公眾,強烈反對在巴黎拍賣被劫掠的中國文物,而神秘買家蔡銘超的出現,則將這起悲劇演變為一場鬧劇。對于這起拍賣,有評論人士指出,獸首事件引人關注的不僅在于兩個獸首本身的價值,而且折射著當事人對待侵略歷史的態度以及被侵略國民族感情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看,獸首雖小,所涉甚大。
事件五:國產電影量多更待質優
2009年是中國電影史上一個重要年份,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為主題的獻禮影片和年底扎堆的賀歲檔電影,形成2009年國產電影的兩大風景。2009年的國產影片無論公映數量還是生產總量均超越往年,預計票房總額將達60億元人民幣,比2008年的43億元增幅近40%。與此同時,電影的類型、規模、市場、投資等均有所擴展。
但是,數量井噴之下也顯現不少隱憂。比如,盡管一年400余部的產量驚人,但這個巨大數字下面仍然是投入、產出的嚴重失衡;大片內容的蒼白與貧乏,場面奢華,明星扎堆,情節編造浮夸,“有票房沒口碑”已成為很多國產片的共同癥結;還有很多電影未敗于“質量”卻輸給“檔期”,爭搶檔期使不少高質量影片票房慘敗、血本無歸。
事件六:“國學熱”持續升溫
“國學熱”在2009年仍然持續升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易中天、袁騰飛是2009年“聚光燈”下的“主唱”。易中天穿梭于全國各地,上節目,做講座。一樁“毒舌門”事件將易中天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史上最牛歷史老師”袁騰飛以一種“麻辣”和充滿“無厘頭”話語的語言風格講述歷史文化,比易中天和于丹更強烈地體現出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眾時尚文化的特點。他的出現,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對國學的關注,使得原本陷入沉悶的《百家講壇》再度變熱。
此外,以《百家講壇》為首倡之一的“國學課堂”類節目已經遍及各地方電視臺。2009年,“國學熱”催生的國學經濟也在社會各領域衍生,文化出版、大學講堂、電視、電影以及企業、培訓機構等多個行業都涉足其中,并且還有更廣泛的發展趨勢。
事件七:“本山”團隊的帝國擴張
攪動2009年文化熱點的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新聞人物:趙本山。他和他的東北二人轉在2009年著實火了一把。通過春晚,他讓徒弟小沈陽和毛毛迅速紅遍大江南北。接著,在2009年盛夏,他把“劉老根大舞臺”開到了北京前門外。張藝謀、成龍、馮小剛、宋祖英、那英、姜文、葛優、倪萍及作家王蒙、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等各界名流悉數到場,東北的二人轉舞臺,從來沒有像2009年那樣高朋滿座、星光璀璨。而年末的一部賀歲劇《三槍拍案驚奇》,趙本山、小沈陽以及他們的“二人轉”再次被推到公眾面前。
一系列事件使趙本山成為2009年聚光燈下的焦點,“本山傳媒”老總、高爾夫高手、長江商學院EMBA班與一眾精英企業家共同在讀,這些符號與標簽正日益消解趙本山“喜劇之王”的藝人身份,取而代之的是占據東北、輻射全國的“超級文娛商業大鱷”。
事件八:“文化包工頭”壟斷舞臺劇創作
一批文化界的大腕一不留神在2009年被冠以“文化包工頭”的頭銜。起因是某戲劇節上,30多臺參演劇目有10臺由一位導演獨攬,11臺戲由同一位作曲家“捉刀”。此現象招致一批有責任感的評論家的譴責,他們聲討“飛行導演”及其“御用團隊”,通過編織“利潤流水線”,壟斷當前的舞臺劇創作。
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勢必導致一些院團只抓短線創作而忽視長線人才培養,只圖立竿見影而不夯實基礎,疲于奔命而疏于養藝。而一個成熟的劇種和劇院,如果沒有自己的主創,缺失的不只是編劇、導演、作曲的個別作品,更嚴重的是不會有一批人去孜孜以求地謀劃這個劇院乃至這個藝術門類未來的整體發展。
“文化包工頭”現象使文化主管部門和院團警醒,他們開始審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體制,進而對劇目建立更為科學的價值評估體系。
事件九:假象環生的文化圈著手去偽存真
一系列文化打假事件也在2009年被媒體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假唱、假票房和假學術明星。文化部一紙“禁假令”,使“假唱”這個已存在30年的頑疾,終于可以在法規的監督下,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來逐步解決。
票房造假在2009年讓中國電影蒙羞。在一起“阿童木”事件中,媒體毫不留情地戳穿了中國電影票房注水的謊言。有評論人士認為,中國電影是做大的而不是吹大的,靠吹牛中國電影將不會走遠。
事件十:法蘭克福書展上的“中國力量”
今年10月,第61屆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拉開帷幕,中國主賓國活動是繼北京奧運會之后我國最重要的對外文化展示活動,也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出版業在國外舉辦的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一次出版文化交流活動,是中國出版業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出版業的重要標志。中國展團組織了100多位作家的代表團,以一種平等交流的心態,向世界展示了5000年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述說了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中國元素在書展上大放異彩。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事件一:新中國60華誕歌舞升平
說2009年是歌舞升平的一年并也不為過。從6月初到10月底,北京的文藝舞臺整整5個月都在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17個劇場走馬換將、140多天鶯歌燕舞、400余場視聽盛宴,首都的夜晚很少像今年這般群星璀璨、燈火輝煌。剛送走了京劇、昆曲、歌劇、舞劇、話劇展演,又迎來兒童劇、音樂劇、雜技、曲藝和地方戲;才看罷藏、蒙古、維吾爾、壯、回、朝鮮族的英姿,又目睹彝、苗、哈薩克、哈尼族的風采。一臺臺感人的好戲,一首首難忘的旋律,一個個生動的舞臺形象將2009年的舞臺藝術推入空前絕后的“狂歡”。
參加今年獻禮演出的劇(節)目都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創作演出的經典劇目和新創的獻禮劇目。這一系列演出,為新中國60華誕營造出文化和諧、藝術共享、普天同慶的喜慶氛圍。
事件二:文化體制改革有了大動作
2009年是文化產業振興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一年。7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是中國在世界金融危機中,繼鋼鐵、汽車、紡織等10大產業振興規劃后,出臺的第11個產業振興規劃。
而喊了多年仍舉步維艱的文化體制改革也在這一年迎來了“破冰”之舉,其標志性事件是三家文化央企的成立。11月12日,由中國東方歌舞團轉企改制組建的“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文化報社轉企改制組建的“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中國演出管理中心轉企改制共同組建的“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同時在北京掛牌,這也是中國文化產業轉企改制“大提速”的顯著表現。
此外,2009年也是國內創意產業大發展的一年,大批的藝術創意園區和藝術家工作室紛紛建立起來,各種網游、動漫、美術、藝術品等藝術博覽會以全年不間斷的密度舉辦。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政府支持下,因呈迅猛擴張之勢而引發各界矚目。這些舉措標志著中國的文化產業正大踏步邁向市場。
事件三:申遺迎來“中國年”
2009年,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南音、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等22個項目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這些項目的申報成功,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認可,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崇高榮譽。這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而且對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提高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有著重要作用。
然而,面對今年我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目在頃刻間的急劇膨脹,有人卻喜憂參半,百感交集,因為“申遺”成功僅僅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如何保護和傳承好遺產,正確對待“世遺”名號,將是我們面臨的下一個考驗。
事件四:“獸首拍賣”激發愛國潮
2009年,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攪動億萬中國心。圓明園獸首在異國被拍賣,舉國上下義憤填膺,民眾的文物保護熱情和愛國熱情被不同程度地激發出來。通過互聯網上任何一個搜索引擎,輸入“圓明園獸首”和“拍賣”字樣,跳出的網頁都多達上百萬條,論壇區內成千上萬的跟帖更是成為網站一景。
民族情緒日炙的中國公眾,強烈反對在巴黎拍賣被劫掠的中國文物,而神秘買家蔡銘超的出現,則將這起悲劇演變為一場鬧劇。對于這起拍賣,有評論人士指出,獸首事件引人關注的不僅在于兩個獸首本身的價值,而且折射著當事人對待侵略歷史的態度以及被侵略國民族感情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看,獸首雖小,所涉甚大。
事件五:國產電影量多更待質優
2009年是中國電影史上一個重要年份,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為主題的獻禮影片和年底扎堆的賀歲檔電影,形成2009年國產電影的兩大風景。2009年的國產影片無論公映數量還是生產總量均超越往年,預計票房總額將達60億元人民幣,比2008年的43億元增幅近40%。與此同時,電影的類型、規模、市場、投資等均有所擴展。
但是,數量井噴之下也顯現不少隱憂。比如,盡管一年400余部的產量驚人,但這個巨大數字下面仍然是投入、產出的嚴重失衡;大片內容的蒼白與貧乏,場面奢華,明星扎堆,情節編造浮夸,“有票房沒口碑”已成為很多國產片的共同癥結;還有很多電影未敗于“質量”卻輸給“檔期”,爭搶檔期使不少高質量影片票房慘敗、血本無歸。
事件六:“國學熱”持續升溫
“國學熱”在2009年仍然持續升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易中天、袁騰飛是2009年“聚光燈”下的“主唱”。易中天穿梭于全國各地,上節目,做講座。一樁“毒舌門”事件將易中天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史上最牛歷史老師”袁騰飛以一種“麻辣”和充滿“無厘頭”話語的語言風格講述歷史文化,比易中天和于丹更強烈地體現出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眾時尚文化的特點。他的出現,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對國學的關注,使得原本陷入沉悶的《百家講壇》再度變熱。
此外,以《百家講壇》為首倡之一的“國學課堂”類節目已經遍及各地方電視臺。2009年,“國學熱”催生的國學經濟也在社會各領域衍生,文化出版、大學講堂、電視、電影以及企業、培訓機構等多個行業都涉足其中,并且還有更廣泛的發展趨勢。
事件七:“本山”團隊的帝國擴張
攪動2009年文化熱點的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新聞人物:趙本山。他和他的東北二人轉在2009年著實火了一把。通過春晚,他讓徒弟小沈陽和毛毛迅速紅遍大江南北。接著,在2009年盛夏,他把“劉老根大舞臺”開到了北京前門外。張藝謀、成龍、馮小剛、宋祖英、那英、姜文、葛優、倪萍及作家王蒙、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等各界名流悉數到場,東北的二人轉舞臺,從來沒有像2009年那樣高朋滿座、星光璀璨。而年末的一部賀歲劇《三槍拍案驚奇》,趙本山、小沈陽以及他們的“二人轉”再次被推到公眾面前。
一系列事件使趙本山成為2009年聚光燈下的焦點,“本山傳媒”老總、高爾夫高手、長江商學院EMBA班與一眾精英企業家共同在讀,這些符號與標簽正日益消解趙本山“喜劇之王”的藝人身份,取而代之的是占據東北、輻射全國的“超級文娛商業大鱷”。
事件八:“文化包工頭”壟斷舞臺劇創作
一批文化界的大腕一不留神在2009年被冠以“文化包工頭”的頭銜。起因是某戲劇節上,30多臺參演劇目有10臺由一位導演獨攬,11臺戲由同一位作曲家“捉刀”。此現象招致一批有責任感的評論家的譴責,他們聲討“飛行導演”及其“御用團隊”,通過編織“利潤流水線”,壟斷當前的舞臺劇創作。
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勢必導致一些院團只抓短線創作而忽視長線人才培養,只圖立竿見影而不夯實基礎,疲于奔命而疏于養藝。而一個成熟的劇種和劇院,如果沒有自己的主創,缺失的不只是編劇、導演、作曲的個別作品,更嚴重的是不會有一批人去孜孜以求地謀劃這個劇院乃至這個藝術門類未來的整體發展。
“文化包工頭”現象使文化主管部門和院團警醒,他們開始審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體制,進而對劇目建立更為科學的價值評估體系。
事件九:假象環生的文化圈著手去偽存真
一系列文化打假事件也在2009年被媒體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假唱、假票房和假學術明星。文化部一紙“禁假令”,使“假唱”這個已存在30年的頑疾,終于可以在法規的監督下,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來逐步解決。
票房造假在2009年讓中國電影蒙羞。在一起“阿童木”事件中,媒體毫不留情地戳穿了中國電影票房注水的謊言。有評論人士認為,中國電影是做大的而不是吹大的,靠吹牛中國電影將不會走遠。
事件十:法蘭克福書展上的“中國力量”
今年10月,第61屆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拉開帷幕,中國主賓國活動是繼北京奧運會之后我國最重要的對外文化展示活動,也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出版業在國外舉辦的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一次出版文化交流活動,是中國出版業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出版業的重要標志。中國展團組織了100多位作家的代表團,以一種平等交流的心態,向世界展示了5000年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述說了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中國元素在書展上大放異彩。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