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鳴
原本的“竹馬”,是指兒童游戲玩具之一種,即夾在胯間襠下當馬騎的竹竿兒。《后漢書·郭伋傳》栽:“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由此可見竹馬起源很早,到后漢時竹馬不僅漢是兒童游戲玩具,而且已成為地方上迎接官員的儀式組成部分,類似竹馬儀仗隊了。另杜牧《杜秋娘》詩云:“漸拋付馬劇,稍出舞雞奇。”是講幾時愛玩竹馬的那位杜秋娘,隨著年齡曾長,不再玩竹馬游戲了。還有“青梅竹馬”之成語,亦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童男童女在玩竹馬時的無猜無忌,可同騎一根竹棍同啃一只青梅德天真無邪之可愛。 ”
本文所講的付馬,雖然仍是以兒童玩耍為主,但已不是一根小竹竿的簡單“馬兒”,而是由兒童游戲升華為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由竹竿指代的馬兒玩具變成了具備馬的基本形狀的道具。這種付馬,篾扎紙糊,色彩點染,將“馬”一分為二,扎出了馬的頭頸部分和馬的后臀部分。玩耍時,馬頭頸系于兒童前腰,馬后臀系于兒童后股,如人騎馬模樣。由多名兒童組隊排列,閃挪騰跳,變換隊形,效馬兒奔騰前進之情形。并輔之以演唱,可謂載歌載舞,達生動活潑賞心悅目之妙境,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成為民間舞蹈的固定形式,也成為竹山年節喜慶多采用的娛樂形式。
“文革”期間“四人幫”革掉了許多專業藝術形式,扼殺了一切民間藝術形式,可就沒能革掉竹馬,因為人們利用竹馬這種民間藝術形式,表演紅色歌曲《草原上紅衛兵見到毛主席》,那熱烈歡騰的竹馬舞,恰好淋漓酣暢地表達了當時人們愚忠和迫切見到毛澤東主席的心情,是內容與形式的最完美結合。從而也證明了竹馬——民間五代藝術形式頑強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