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這個地名很典雅、古樸、叫起來順口,聽起來別致,有正統感。但“官渡”的來歷,卻鮮為人知。
古時候,堵河上游稱南河,發源地為巴河。南河中部有個小河口,叫南嶺,河西有小街名南嶺街。
有一年夏天,上庸國派使臣過四川聯系鹽業貿易,途經南嶺(即現在的官渡),才走到峪口,天就下起大雨來。那使臣一行為了趕路,冒雨前行。天黑時趕到了南嶺街河東岸,因天黑雨大,無法過河,就在東岸村子里住了下來。誰知這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三天三夜。山洪暴發,河水漫過兩岸,淹了許多田地村莊。第四日雨住天晴,洪水仍沒消退,波濤滾滾,咆哮如雷。又等了三天,水才消退,但當地沒有木船渡河。那使臣便找來村中族長,請他派人砍了一片竹林,用大竹扎了竹筏子,找來九個會識水性的人護送使臣一行過河。使臣在南嶺街住了兩天,考察了當地風土民情,已深知當地山民渡水之難。便親自畫一張渡船圖樣,又從官庫里撥出銀兩,吩咐地方官照圖打造,開辟渡口碼頭,以利來往行人。從此,南嶺便有了第一只渡船。南嶺口因為是官府創辦的,所以當地人隨口叫著“官渡”。沿用下來,就成了地名。后來索性把南嶺街也改稱官渡街。這一段河流,也統稱為官渡河了。
陳德明收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