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詩句的美好愿望如今成為現實。2009年底,武廣高鐵正式投入運營,從此,百姓從長沙到武漢的時間只需1小時,這條時速世界第一的鐵路,也成為“中國速度”的標志。
過去的一年,“中國速度”引發世界無數驚嘆。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機泥潭之時,中國政府果斷決策,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使中國經濟率先復蘇,在危機之年,創造了GDP增長“保八”的“中國速度”。武廣高鐵開通創造的“中國速度”,正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縮影。
回首往昔,“行路難”曾經是中國社會的突出瓶頸。上世紀70年代,國外高速列車時速已達300公里,而國內客運列車的平均時速僅為43公里。貨運、客運運能緊張,火車買票難、超載嚴重。小平同志1978年考察日本新干線時就曾感嘆:“我們現在很需要跑!”
誠如斯言,不奔跑,鐵路運輸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出行需要;不奔跑,鐵路運輸就跟不上經濟發展的大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鐵路建設實現跨越式“奔跑”,過去清一色的“綠皮車”逐漸淡出,“K字頭”、“T字頭”和“D字頭”逐漸成為中國客運主力,鐵路從“漫漫旅途”到“夕發朝至”,從城際之間的動車組,到3小時穿越三個省的“高鐵”,中國鐵路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
不止鐵路,在過去的一年當中,中國的公路、航空、航運也是日新月異。“五縱七橫”公路運輸大通道、大城市為中心樞紐的航空運輸網絡、布局合理的現代化港口體系經過多年努力,均已基本形成,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的高速建設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堅實基礎。人民群眾出行有了更加多樣的選擇,享受到更加舒適、安全的服務。
發展經濟、建設交通的最終目標就是改善民生。
2009年,中國經濟“保八”的神奇速度使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在這一年,新醫改正式啟動,8500億財政支出讓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現象日益緩解;“新農保”正式實施,使9億農民老有所養成為現實;而當發達國家紛紛陷入失業泥潭時,“中國速度”又拉動就業,為億萬農民工、大學生提供了工作。
中國鐵路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部分,其發展成果也必將由人民共享。當前,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一部分群眾收入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高速度”還不適應,一些群眾的經濟實力尚難以承受高速交通的便捷服務。因此,在繼續推進鐵路建設適應經濟發展的同時,保障低收入群體、弱勢群體的出行需要,應當是未來努力的重點。隨著中央政策持續向民生傾斜、鐵路運行效率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必將享受到鐵路發展的實惠。
回首2009年,中國鐵路正式進入“高鐵時代”,只爭朝夕的“中國速度”必將激發人們創業、奮斗的熱情;快捷、舒適、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則必將支撐和促進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