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60年里,科學技術的高歌猛進,奠定了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的不朽基石。
中國幾代科學家們,在核物理、高空物理、人造衛星、生命科學、高溫合金、特殊化學材料、爆炸力學、新型光學儀器等諸多領域取得的成績,使中國科技實力和知識儲備產生了質的飛躍。
中國的科技事業雖然經歷了“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運動的磨難,但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科學家們“我愿以身許國”(王淦昌語)的誓愿、空前的熱情和忘我的勞動成就了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科學奇跡。
從創立有限元方法、提出“層子模型”,到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從自主提出陸相成油等獨具特色的科學理論,到建設了大慶油田等影響至今的大型工程項目;從第一座原子反應堆建成、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建造、第一臺大型通用計算機誕生、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研制成功、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發射升空、第一代超低空導彈“紅眼睛”問世、第一個晶體管在現實中閃爍等等諸多的“第一”,到“12年科技規劃”的重大標志性成果——“兩彈一星”的成功,中國的科學家們為新中國的崛起披荊斬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再次唱響了“向科技進軍”的主旋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科教興國、自主創新等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的確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科技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特別是在當代科技的許多重要領域,涌現出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核電技術為代表的重大自主創新性成果,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60年“彈指一揮間”。新時期的中國科技事業還將面臨新的考驗和挑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來臨之際,中國科技界必將承載著國人更多的期盼和夢想。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是中共中央在新時期對中國科技發展作出的總體部署。加強自主創新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走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成為中國新世紀發展的戰略選擇。
在新的歷史時期,老中青科學家將再一次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在科學技術的海洋里上下求索,不懈奮斗,繼續創造出無愧于祖國、無愧于人民的光輝業績。
中華民族在自主創新的旗幟下,一定會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創造出無愧于歷史的人間奇跡。(文/孫英蘭) (本文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



